烟台海滩,男孩骑共享电动车冲浪,随时可能爆炸!

最近,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让很多人看得心里直发毛。

视频的地点在山东烟台莱山区的一片海滩上,一个看起来也就十来岁的男孩,正骑着一辆共享电动车,一次又一次地向着涌来的海浪冲过去。

每当他冲进海里,浪花就会“哗”地一下没过大半个车身,车子在水里和沙滩上摇摇晃晃,而旁边似乎还有大人在拿着手机拍摄,似乎觉得这场景挺有意思。

烟台海滩,男孩骑共享电动车冲浪,随时可能爆炸!-有驾

这段视频一出来,网上立刻就议论开了。

大家担心的、气愤的点都非常实在。

有人说,这电动车是大家公用的,被海水这么一泡,里面的电池和线路还能好吗?

万一漏电了,下一个骑车的人岂不是要遭殃?

还有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了孩子的家长,认为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危险了,家长不仅不制止,还在旁边看着,这心也太大了,这到底是爱护孩子,还是在把孩子往危险的边缘推?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胡闹,但我们如果往深里想一想,就会发现它暴露出了我们生活中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事儿的里里外外。

首先,咱们必须得清楚,男孩这个行为到底有多危险。

这可绝对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玩命。

第一个危险,就是人身安全。

大海可不是家门口的小水坑,海浪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海滩上的沙子又软,骑着沉重的电动车在上面,本身就很难保持平衡。

一个浪打过来,车子很容易就会侧翻。

一旦摔倒在海浪里,人很有可能一下子就被卷进去,就算水不深,在慌乱中也可能呛水,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根据我们国家的交通法规,骑电动自行车是需要年满16周岁的,这个男孩明显没有达到年龄,他骑车本身就是违规的,更别说是在这种极端危险的环境里。

第二个危险,也是大家最担心的一个,就是电动车本身。

现在的共享电动车,核心部件就是那块锂电池。

咱们都知道,水是导电的,尤其是海水,里面含有大量的盐分和矿物质,导电能力比普通的自来水强得多。

当海水灌进电动车的电池仓和控制系统里,就等于把里面复杂的电路给“泡汤”了。

烟台海滩,男孩骑共享电动车冲浪,随时可能爆炸!-有驾

轻一点的后果,是电路板直接烧坏,这辆车当场报废。

但更可怕的是,海水可能会导致电池内部短路。

锂电池这个东西,能量密度很高,一旦内部发生严重的短路,就会引发一种叫做“热失控”的连锁反应。

说白了,就是电池会急剧发热、鼓包,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起火、爆炸。

那个男孩骑在车上,就等于坐在一个随时可能出问题的“炸弹”上,这简直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更让人后怕的是,这辆被海水反复浸泡过的电动车,它的隐患是持续存在的。

就算当场没有爆炸,海水里的盐分也会严重腐蚀里面的金属零件和电路。

这辆车如果被人收回、充电,然后再次投放到市面上,它就成了一颗移动的“定时炸弹”。

下一个扫码骑车的市民,可能是一位赶着上班的年轻人,也可能是一位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他们谁能想到,自己骑的这辆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电动车,内部其实已经严重受损,随时可能在骑行过程中突然断电、短路甚至起火?

所以,男孩的行为不仅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公众的安全构成了一种潜在的、无差别的威胁。

说完了车的危险,我们再来谈谈人的问题,尤其是监护人的责任。

视频中,家长或者说成年人的袖手旁观,甚至拍摄取乐的态度,比孩子鲁莽的行为更让人感到寒心和愤怒。

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安全意识,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当孩子做出这种荒唐举动时,作为监护人,第一时间的反应应该是立刻、果断地制止,并且要严肃地告诉他这件事情的危险性和错误性。

这不仅是保护孩子,也是在教他要遵守社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放任和纵容。

这种行为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对规则的极度漠视,也可能是一种为了博眼球、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几个点赞而扭曲了的价值观。

为了拍一段所谓的“炫酷”视频,就可以把孩子的安全和公共安全都置之度外,这种想法本身就非常可怕。

烟台海滩,男孩骑共享电动车冲浪,随时可能爆炸!-有驾

如果一个家庭的安全教育是缺失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移动的风险源”。

今天他敢骑车冲浪,明天就可能做出更出格、更危险的事情。

所以,这件事给所有家长都提了个醒: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对规则的敬畏,必须从小就刻在孩子心里。

最后,这件事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漏洞。

共享电动车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它的管理显然还有待加强。

首先,共享单车企业作为运营方,负有不可推卸的安全管理责任。

为什么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能轻易解锁并使用电动车?

实名认证系统是否存在漏洞,或者能否被轻易绕过?

这是企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更进一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规避这类风险。

比如,给车辆加装更精准的GPS定位系统,并设置“电子围栏”,将海滩、湖泊、高速公路等危险或不适宜骑行的区域划为禁区。

一旦车辆进入这些区域,系统就可以自动发出警报,并采取远程断电、限制速度等措施,同时通知后台管理人员及时干预。

这在技术上并非难事,增加的成本和可能挽回的一条生命、避免的一场事故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此外,相关管理部门也需要思考,如何加强对这类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对于恶意破坏、违规使用共享设施的行为,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头批评教育的层面。

或许可以考虑建立更严格的信用体系,将这类用户拉入行业“黑名单”,限制他们使用所有品牌的共享服务。

只有让违规的成本高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震慑,让更多的人在使用共享便利的同时,也能心存一份敬畏和责任。

总而言之,烟台这起“骑车冲浪”事件,绝不是一件可以一笑而过的网络奇闻。

它是一次代价沉重的安全警示,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不容儿戏,规则不可践踏。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企业,或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有责任共同努力,堵住安全的漏洞,织密防护的网络,让我们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全、文明和有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