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最近这波操作,属于是典型的精神分裂。
一边是冯德莱恩老师带着哭腔,高喊着要对中国电动车搞事情,摆出一副要跟你死磕到底的架势;另一边,身体却诚实得不像话,中企几千人的施工大队直接空降欧洲,帮他们修电池厂。
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不行,快来救我。
这个场景实在是太魔幻了,你甚至都分不清这到底是商业合作,还是一种新型的投诚仪式。西班牙阿拉贡那位副主席说得就更直白了,他说中企来建厂,能“保障当地汽车产业的未来”。这话翻译一下就是,祖宗的家业快保不住了,求求东方来的神仙给口饭吃,再不来,我们这帮百年老店就得集体打包进博物馆了。
讲真,很多人对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有个巨大的误解,以为大家是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比谁吃相好看,谁的餐具更贵。
错。
现在的汽车市场,根本不是什么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欧洲的老爷们以为这是在切蛋糕,比谁的刀工更优雅,实际上,中国的玩法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蛋糕抢走,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你爆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宁德时代这次,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直接打包带走,顺便还问你餐巾纸要不要。
汽车产业曾经是欧盟经济那个遇水就涨的压缩毛巾,全球十大最赚钱车企,欧洲占了四个,听起来是不是特别666?但问题是,那是燃油车的旧日荣光。到了电动车这个新版本,欧洲车企集体被版本答案制裁了。就像一群修了一辈子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突然发现对手直接掏出了激光枪,你内力再深厚,一枪就给你干穿了。
电池,就是那把激光枪。
我作为一个开车多年的中年人,特别理解那种对欧洲车的品牌玄学。你以为奔驰宝马的精髓是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丝滑匹配?是底盘调校的厚重感?
是,但也不是。
真正的核心是一种信仰,一种“我开的不是车,是身份”的自我催眠。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信仰的基础正在崩塌。当一个电车的加速能把你死死按在座椅上,当它的智能化能让你在堵车时刷短视频,你那个所谓的“机械素质”和“品牌光环”,就显得特别苍白。尤其是,当你发现这台性能猛兽的心脏——电池,居然还是别人家产的,那种信仰的崩塌,是会传染的。
所以,你看懂了吗?欧洲车企的痛点不是技术不行,是心态爆了。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规则的制定者,是鄙视链的顶端。突然有一天,一个来自东方的“雷电法王”告诉他们,大人,时代变了,现在天劫归我管。你渡不渡劫我不管,但引雷的符纸,必须从我这里买。
就问你怕不怕?
更搞笑的是,欧盟之前还跟着美国一起发癫,说什么要对中国电动车加关税。这个操作的荒诞程度,堪比一个快要饿死的人,对着厨师说:“你做的饭太香了,影响到我辟谷修仙了,我要制裁你!”简直是疯了!
这脑回路我真的不懂!
你制裁的结果是什么?是发现自己家的厨房连火都不会生。然后只能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求着那个被你制裁的厨师来你家后院搭个灶台。这已经不是商业行为了,这是一种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就叫《回旋镖扎在了自己脸上》。
匈牙利那位欧尔班总理说欧盟再这么搞下去就要分裂解体,这话以前听着像危言耸听,现在看着越来越像预言。一个连自己支柱产业的未来都要靠“对手”来保障的联盟,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靠冯德莱恩的PPT吗?
其实我一直觉得,欧洲车的内饰设计师,审美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KTV包厢里,尤其是那个氛围灯。
当然,好消息是,挨打挨多了,总会有人开窍的。现在他们开始积极拥抱中企,让宁德时代们进来建厂,本质上就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不要今年就死。这不是幡然醒悟,这是续命。是发现跟着美国当小弟,不仅没肉吃,连汤都快喝不上了,甚至还要被大哥抽血。特朗普那个“让盟友出血”的架势,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道理?
所以,欧盟赌输了吗?早就输得底裤都不剩了。但现在,他们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或者说,是唯一能活下去的道路。把技术、资金、产业链请进来,哪怕暂时有点丢人,但能活下去,就是能活下去。
归根结底,欧洲人也想活着。就这么简单。
他们曾经想体面地站着把钱挣了,现在发现,体面不了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欧洲人选了跪着进ICU。
至少,还有口气在。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