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新MG4的预售价格揭晓,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难掩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款新车的诞生,更是MG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蓄力已久的一次全面进击。从打破桎梏的智能化合作,到全球视野的设计语言;从立足核心需求的精准定位,到改写行业规则的核心技术,全新MG4以“破局者”姿态,展现MG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不容小觑的底气与野心。
智能化破局 上汽的二次进化
今天,我们把与OPPO的合作讲得更深入了。”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的开场白,揭示了这场手车互联合作背后的战略意义。这并非仓促之举,而是五年来技术沉淀的爆发。
在俞经民眼中,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洗牌。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带来的第一波冲击,揭示了传统车企在toC能力和软件能力上的短板:“汽车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侧重于B端业务,缺乏线上渠道和应用程序的支持。”而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的入局,则代表了第二波冲击——以亿级用户体量和软硬协同AI化为核心的生态竞争。
面对双重夹击,上汽选择了一条开放且务实的道路。与OPPO的合作,基于ICCOA系统的深度打通,OPPO智行手车互联功能被定位为“处于行业第一阵营,并且是领先的,而且势必会持续领先”。更可贵的是其开放心态:“让友商们来‘抄作业’也没有关系,大家共同进步。”
从十年前的“你好斑马”开启智能网联时代,到今天OPPO智行手车互联开启的“第二次腾飞”,上汽在智能化领域的进化,是其直面行业变革、积极拥抱新生态的缩影。
在“收敛”中寻找全球基因的平衡术
全新MG4身上强烈的Cyberster设计元素并非偶然。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坦言:“关于Cyberster,我们花了六年的时间才将这款车开发出来。”其设计语言的延伸,得到了MG英国设计团队负责人卡班的肯定。
但在全新MG4的设计上,邵景峰流露出一丝“遗憾”:“全新MG4的设计风格显得有些过于收敛。”这种“收敛”背后,是设计师面对全球化市场的巨大挑战。中外审美差异成为核心矛盾:“如果设计得过于硬朗,中国人可能不喜欢;如果设计得过于柔和,外国人又可能不接受。”
如何在全球统一设计语言与本土化需求之间取得平衡?邵景峰强调了MG品牌的三大核心基因,源于车库的创造力与改造精神、手工艺与匠心传承及不随主流的独特态度。
全新MG4的尾灯符号,正是这种坚持的体现。邵景峰更期望它能撕掉国内两厢车固有的“女性标签”,重燃年轻男性用户的热情:“驾驶两厢车可以激发一些年轻人的血性和勇气。”甚至设想提供“裸车”版本,鼓励用户通过原厂改装套装释放个性,回归MG品牌“不断改造”的原始精神。
不做跟随者 以“精准超越”定义新标杆
进入竞争已趋白热化的A级纯电两厢车市场,全新MG4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陈萃明确表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没有模仿任何其他品牌。”拒绝简单堆砌配置或打价格战,其策略清晰而犀利。
“在客户关注的地方,我们会比竞争对手多付出10%的努力;而在我们具有优势的领域,我们会比对手多投入100%。”对用户核心需求的精准把握是基础。陈萃指出:“A级两厢车的用户最关心的是空间、续航以及安全性能。”俞经民用更形象的描述诠释了MG4的空间哲学:“三排座”理念,即第一排:智能化座舱(OPPO智行)、第二排:满足1.8米乘客舒适乘坐、第三排:三层后备厢设计(下沉空间可容纳物品)。
在关键性能指标上,MG4选择用核心技术建立壁垒:一体式热管理技术、CTB技术以及即将搭载的半固态电池技术。“这些是其他品牌所不具备的,正是我们的差异化所在。”配合极具竞争力的预售价格,MG4的目标直指细分市场的头部地位:“销量目标就是超越竞品。”
半固态电池 上汽清陶的“破局”宣言
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关于半固态电池技术的阐述,是整场专访中最具技术硬核的“破局”宣言。他直指当前动力电池的三大痛点:安全、续航、成本。而核心破局之道在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兼顾这三个方面,固态化是唯一的选择。”
上汽清陶的半固态电池实现了惊人的技术指标:“液体成分仅5%”,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底层材料创新和整零协同创新。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已突破传统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进行正极材料创新,寻求安全、能量密度与寿命的黄金平衡点。“如果没有上汽总院工程团队和清陶工程师的共同努力...这项成果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实现。”这种深度协同机制,是新材料产业化落地的关键保障。
李峥展望的技术路径清晰而坚定:无论是向全固态迈进,还是在半固态领域持续优化材料体系,“我们都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其自信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正是因为这件事非常困难,我们相信如果这件事有人能做成,那一定是我们,一定是上汽清陶。”搭载于全新MG4的半固态电池,是其产业化征途上的关键里程碑。
MG的“长期主义”胜利观
当陈萃回忆加入MG的初衷时,答案直指核心:“吸引我的正是这些产品。而这些产品的背后,是我们能够自主定义这些产品。” 这或许正是MG品牌破局的关键——将技术话语权与产品定义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俞经民开放合作的智能化生态构建,到邵景峰在全球审美与品牌基因间的精妙平衡;从陈萃立足用户核心需求、以核心技术构建差异化优势的精准市场策略,到李峥在半固态电池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突破,全新MG4的登场,宣告了一个更成熟、更自信、技术底蕴更深厚的MG品牌已然成型。
正如俞经民对全新MG4的期待:“尽管车型不大,但它蕴含了我们对用户的敬意以及我们的心愿。即使它的基本用途是代步,但它不仅仅是一辆代步车。” 这场破局之战,是MG以长期主义打磨技术、定义产品、拥抱用户的一次厚积薄发。市场终将证明:唯有掌握核心、坚持特色、真诚破局者,才能在变革的浪潮中赢得真正的尊重与未来。
(图/文 网通社 陆宏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