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绽未来,安全无忧每一天。人命关天的事容不得半点夸大和误导。最近,工信部、公安部道路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连续发出政策指引、驾驶人员行为提示和行业倡议,针对汽车组合驾驶辅助方面的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强调要压实企业责任。严打虚假宣传,让车企竞争走正道。
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是拿人命开玩笑。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驾驶自动化分为0至5级六个等级。0至2级为辅助驾驶,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我国目前尚未有取得3级及以上等级认证的汽车产品。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驾驶自动化。然而,部分车企为了抢占市场,用“全场景”“零接管”等话术,将L2级别的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包装成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部分车企使用“自动”“智驾”“高阶智驾”等误导性术语,以及通过“千人团”“万人团”等名义进行大规模测试,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导致用户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从而在使用过程中放松警惕。部分驾驶人,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增加了安全隐患,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智能驾驶的安全必须回归到第一要位。近年来,因司机使用智能驾驶、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2023年,因误用智驾功能导致的事故比2022年增加了近3倍。今年,又发生了多起因司机开启智能驾驶模式后睡觉而导致车辆失控的侧翻事故,引发热议。这些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消费者受车企宣传的误导,根本不清楚智驾功能的边界到底在哪?导致93%的智能设备事故源于人机认知错配。车企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这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车辆功能的期望与实际使用效果产生巨大落差。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相关通知,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这意味着智能驾驶的安全必须回归“第一要位”。
必须从源头杜绝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有关部门应责令汽车生产企业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确保用户清晰认知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本质区别。企业应加强能力建设,强化产品安全设计,合理设计人机交互方式,确保信息提示及时并易于理解,持续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质量安全。有关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严惩车企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如果车企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购车,市场监管部门应对车企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智能驾驶,安全同行。当算力在方向盘上流淌时,安全仍是回家的唯一密钥。随着汽车自动化驾驶的逐步推进,已有的相关规定需要升级和具体化,完善法规建设或者在具体法律中得到强化是必然路径。智能驾驶涉及生命安全,任何时候都要守住生命红线,容不得半点侥幸,为此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目前,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已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如何引导企业强化自律意识、践行质量承诺与安全责任、构建良性发展生态是当务之急。唯有对过度夸张甚至虚假宣传的问题加以规范,才能促进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让车企竞赛走向正道,使智能驾驶安全便捷无忧。(胡建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