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滚滚而来,手机经销商们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拥抱这股“淘金热”,还是就此止步,旁观他人“摘桃”?
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它关乎企业的未来,甚至关乎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下一场“战役”。
“风口”之下,是天堂还是炼狱?
不少朋友,尤其是那些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
一部分人,他们坚信,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手机商唯一能抓住的“入局机会”。
错过了,就等于错过了“未来”。
他们甚至愿意“倾家荡产”,也要在这片“蓝海”里搏一把。
毕竟,谁不想抓住那份潜在的巨额利润,谁又想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抛弃?
然而,另一部分声音,同样不容忽视。
他们认为,所谓的新能源汽车“风口”,对大多数手机经销商而言,不过是“镜花水月”,是一场“南柯一梦”。
是时候该“清醒”了!
他们深切地担忧,这巨大的投入,这陌生的领域,会不会让企业陷入“不可测的泥潭”,最终沦为行业的“笑柄”。
“老江湖”的质疑: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最近,我与一位在行业内颇有见地的朋友深入交流。
他的观点,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指问题的核心,并且这种声音,似乎正在迅速放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他直言不讳:“手机商这几年,赚的不是‘真金白银’,而是厂家的‘政策红利’,这和靠自身能力吃饭,那是两码事。”
这句话,像是在提醒大家,过去的光鲜,可能只是一时的“运气”,而非真正的实力。
“我们普遍都‘小家子气’惯了,”他接着分析,“汽车店,那可是‘大户人家’的玩法,高端,运营成本也高,哪儿舍得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地投入?”
曾经,几十万的装修费、几百万的库存,已是手机店的“大头”。
可一辆新能源车,随随便便就是几十万,一个像样的店面,动辄几个亿的真金白银,这心疼钱的劲儿,可不是一点半点能比拟的。
“手机商去做车,那是跟‘老江湖’车商在抢地盘。”
这话一出,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的老前辈们。
他们当年可没少“淘金”,那积累的经验、那深厚的人脉、那广阔的资源,咱一个卖手机的,怎么能比?
人家那是“科班出身”,咱这是“临时抱佛脚”,感觉就像是让一个只会写打油诗的,去跟莎士比亚比肩。
“特斯拉一道坎,跨不过就是‘万丈深渊’”
朋友的观点,更是直指那些看似光鲜的品牌:“跟特斯拉、理想这些‘直营旗舰店’比?
那难度,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你想想,特斯拉那品牌光环,那用户忠诚度,还有人家那“一体化”的销售模式,从选车、试驾到交付,一套流程下来,那叫一个行云流水。
咱手机经销商,就算把店面装修得再光鲜亮丽,能跟人家比吗?
人家那是“卖汽车”,咱这是“卖手机的附带卖车”,这定位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就像是摆地摊的和开百货大楼的较量。
“特斯拉,那真是一道‘高不可攀的山’,想翻过去,难于登天!”
这话我太赞同了。
特斯拉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代表了一种颠覆性的销售模式,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
如果说,新能源车是“未来”,那特斯拉无疑是“未来”的“领航者”。
很多手机经销商,可能连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都还没摸透,就想着去卖车了,这难度,可想而知,简直是“蚍蜉撼树”。
市场饱和的隐忧:“接盘侠”还是“先行者”?
更有朋友提出,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过55%,这“市场红利期”,现在看,其实已经接近尾声了。
这话听着就让人有点儿懵。
不是说新能源是未来吗?
怎么还“红利期接近尾声”了?
他解释说,现在能买新能源车的,基本上都尝鲜了,剩下的,要么是还没准备好,要么就是对价格、续航有更高的期待。
市场已经被“精耕细作”得差不多了,现在进去,就像是去一个已经宾客盈门的“盛宴”,想再找些“压轴好菜”,不容易。
“新能源车,做得早的,早就‘满载而归’了。
现在才入局,那就是‘接盘侠’,难度大得很。”
这话,就像是在给那些还在“观望台”上的人们泼冷水,让他们冷静冷静。
想想看,那些最早吃“螃蟹”的,现在可能已经把品牌打响了,用户也积累得满满当当。
咱们现在再去,就得跟人家“硬碰硬”,而且还得跟那些“老谋深算”的传统车商抢地盘,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经济下行”下的冰冷现实
“低端车国产‘内卷’到飞起,中高端是大宗消费,现在经济下行,谁敢轻易‘一掷千金’?”
这话,更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你看现在,国产新能源车那叫一个“卷”,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就像是“三国杀”里的群雄逐鹿。
可你再往上看,中高端新能源车,那都是“奢侈品”,现在大家钱包都“捂紧了”,谁还敢像以前那样“挥金如土”?
“商场综合体”的尴尬定位
“综合体卖车?
我感觉,那地方更像是‘产品展厅’和‘线索收集站’。”
朋友最后下了论断,“如果我是老板,我真不可能会‘孤注一掷’地去开个车店。”
“无根之木”的担忧:我们是“小白鼠”吗?
朋友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尤其第三点,“手机商和车商的竞争”,这是很多有规模的手机经销商朋友们,现在最“如鲠在喉”的问题。
简单来说,这帮朋友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点:
第一,“无根之木”理论。
他们怕自己成了“无根之木”,当品牌成熟,过了“风口期”,那些有几十年经验、资产雄厚的传统车商大佬们,就“坐收渔利”了。
这些大佬们,在专业性、售前售后经验上,都远超自己,尤其是在“政商资源”上,那更是“碾压式”的优势。
你一个“初出茅卤的手机经销商”,拿着自己家或者融资来的几千万、几个亿,想跟人家“掰手腕”?
这感觉,就像是拿着一根稻草,想去撬动一座山。
任何生意,最终都得靠“真本事”说话。
真到了那个时候,厂家也不能光讲“人情”,造车风险那么大,谁也顾不上谁。
这和在手机层面,一些小的经销商跟不上步伐,被无情淘汰出局,并没多大区别!
只是这一次,因实力不济而可能被淘汰出局的,换成了手机大商们。
“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
第二,“为他人做嫁衣”论。
这话也太有“画龙点睛”的意味了。
你想啊,消费者凭什么要去你那个商场里的店里买车,而不是直接去品牌自己的“交付中心”?
交付中心在形象、专业度上,都比你强,再加上人家那“售后服务”的王牌,把你远远甩在后面。
你辛辛苦苦引流来的客户,最后都进了交付中心的“大口袋”,你说,这不就成了给别人“铺路搭桥”了吗?
“英雄本色”的抉择时刻
这下,手机经销商们,可真是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反倒没啥烦恼,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激烈的竞争。
但对于那些有规模、有实力进入新能源汽车这个“修罗场”的头部经销商来说,这可是一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决策考验。
他们是错过了这“百年不遇的风口”,能帮助企业“再攀高峰”?
还是避开了这个“深不见底的泥潭”,甚至可能成为“坊间笑谈”的笑柄?
几年之后,他们是会为今天的决定“击节赞赏”,还是会“追悔莫及”?
一个企业,真正的“英雄本色”,往往体现在这种“生死关头”的战略决策上。
现在,真的是到了检验“企业战略推演能力”的时刻了!
“兼听则明”的智慧
感谢朋友们的转发和点赞,还有不少老朋友发来的鼓励,谢谢大家。
“兼听则明”,这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对于防范企业风险,尤其是重大的战略风险,真的很有用。
希望咱们同行们,能有更多维度的信息和思考。
企业发展,就像一株参天大树,长成需要几十年的风雨兼程,可一旦要倾颓,那可真是“瞬息之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