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傍晚,老李头刚准备骑着他那辆铁皮电三轮去镇上捎俩包面粉,下楼时就碰见邻居小孙在楼道口絮叨:“老李你这车上牌没?听说路口查得火爆!”老李一愣,赶紧把车遮了遮标识,嘀咕说:“还没勒,过几天再说呗,乡下哪来那么多警察。”话音刚落,群里炸锅:村头老王昨天就让交警给拦了,没上牌连车带人一通盘查,满脸苦水。
新通知下来了,这会儿内蒙古那边就出了个硬杠杠的新规矩。听交管站的人说,你这三四轮车要上路,不光得给车挂牌照,自己手上还得有那种专用驾照,三轮对应那个D证,四轮就得整C2以上。连最偏那几个村的口子,也早安了哨,师傅们打趣说现在“插翅难逃,甭管你走哪一村”,有点动静就能听见消息。
倒不是谁乐意麻烦,合着还有了个说法,原来那些年不少非标车混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小道里经常有人问:“我的老款能上牌不?”有村妇台着孩子托词求情,说都开十来年了,改啥名分。不过新通告下得忒严——只要不是按标准造的,那些年头久远的、自家糊出来的,搁哪儿停都怕挨逮到。大伙都明白,没合规把手续办全,哪怕你只是歇个脚,碰上检查就算倒霉。
另一个让人头疼的地儿——交通违法说抓就抓。老徐前阵子还嘲笑城里人戴头盔,如今自己骑车载着三娃横穿公路时,竟然也被扣了分。老伙计们总抱怨“咱村地广路阔,不差那点规矩”,可现在路口监控也安上了,红灯逆行、晃悠慢行,这回全都算数——酒驾更是,查得跟轿车一个标准,微信群里有人冒火:“喝点酒都不能骑车投亲戚了,这世道!”
改装这个事儿更走极端。记得前两年,村里谁谁还乐呵呵刚花大钱给自家三轮换了锂电池,想着能跑到隔壁镇省几站电。还有反正天热,车主们爱支个大车篷,说“刮风下雨好用”。结果检查一来,交警直给拆了。听修车张师傅讲,他有次托人装个快充接口,结果线路干烧,还真险些引发火灾——其实小厂子出来的配件配套不住标准,用起来心里总有点虚。新规上头这回也管得死,非原厂改动,轻的还得拆了算,重的连车都留不住。
小道消息里还说到拉客这茬。在咱这,集市那两天,路边总有三轮招呼人打招呼“上不?”几块十块,来回跑上一溜。但这嘴上赚钱的活儿,人家现在当成重点查。卫生院门口听俩姑娘打听:“咱不用怕吧?”老司机叹口气:“现在查得紧,被逮不但扣车还得罚一屁股钱,拉一年都赔不回个本。”
那些鲜少被人提起的冷门配置,比如有老车主跟我絮絮叨叨,说他的那辆进口二手四轮,带了块怠速限流板,发动机启动和缓下来比普通国产车型好上不少,冬天不容易死磕电瓶。我还真跑去镇上的修理铺问过,说那东西弄坏可别指望本地店铺能修,得发外地,稀罕零件维修费死贵。
又或者,过有一年冬天大雪封道,张大婶的三轮熄火撂在路边,用了两天才想起可能是那个廉价快充坏了保险丝,冻了一车白菜。事后才知道,市面上一些三四轮原厂配套的保险盒其实不防潮,老设计问题。师傅念叨着,下回别贪便宜,更别老想着自己修。
偶尔能听老人讲,村里头最早混迹马路的电三轮,是十几年前集市边的小作坊装的——那会讲究什么标准,大家拼的就是载货能装、能拉坯布。那时候也有过事故,记得一次转弯没按规开,七拐八拐差点撞路人,出了事没人担责任,后来才敢慢点。
这些年电车整治加紧了,有的车主惜旧,愣是不舍得扔老家伙,平日车棚摆着落灰。有师傅调侃:“车是好车,上不得路了。”
至于那帮早几年豪气换了国产大品牌新车的主儿,这两天悄悄又扎堆找驾考学校,琢磨早点拿个D证踏实点。偶然在朋友圈溜达,能看见有人发段子:“电动老伙计都过气了,回头挂闲鱼也没人接盘,倒是外地贩子收故障车当零件。”
以后逢年过节,镇上的卡口估计还得留神,有经验的都知道——再爱惜老车也顶不过一纸新政。闲下来守着树荫,老伙计们聊起电三轮那点事儿,总有“以后路上都只能老实点走,挣钱也小心慢点,别捅什么娄子。”
信源:微信群碎片、修理铺张师傅口口相传、邻居间闲谈、朋友圈见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