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的汽车销量能看出点什么端倪吗?我觉得,从比亚迪到长城,各家的表现其实都挺有看头的。特别是海外市场的那一块,真是让人惊喜,比如长城单月海外破5万,这以前都想都不敢想。你会不会觉得,国内市场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毕竟,现在的销量排行榜就像一场快节奏的跑马比赛。
说比亚迪吧,9月396270辆,虽然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下滑——5.5%,但海外销量直接飙升107%,那绝对是逆潮而上。我觉得这既反映了比亚迪在东南亚、欧洲这些地方面的布局成功,也说明走出去比留在家里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但国内市场?明显压力大,毕竟,460万辆的年度目标还能不能实现?剩下三个月要冲45万辆,是不是有点紧张? 更别说,要在前三季度保持19%的增长(对比去年),也算是开挂了。
但海外增长这么猛,或许也让比亚迪自己都开始怀疑,国内的车怎么就这么难卖?毕竟,销售员说,国内市场有点像天花板了,销量就那几点上浮。这个比喻挺形象,也挺扎心的。你觉得,未来比亚迪是不是要想个新招才能突破呢?还是说,等到真把海外市场打稳了,国内就自然会跟上?
奇瑞的表现也是挺令人惊讶的。9月28万多,增长14.7%,尤其是新能源的那块,涨了快55%,海外还突破了13万,涨幅26%以上。这家伙,连续五个月海外销量过10万,算是个海外控了吧。记得我有次和奇瑞内部技术人员聊,感觉他们变得更精明了——不光靠价格战,也在产品上做文章。奇瑞集团前三季度销量超200万,创历史新高,这比我预料的还要高。你会不会觉得,奇瑞这路子稳扎稳打,未来能不能在国际市场再突破?
吉利呢,9月销量274万,涨了35%,还能再创新高。特别是银河系列,月销破万,涨了131%!这个数字我其实有点怀疑,可能有点夸张,但整体趋势确实不错。去年我还觉得吉利有点模仿嫌疑,现在看来,差距在缩小。领克和极氪都在向上蹭热度,说明他们也在集中资源撕开。
然后长安和长城,表现就更线性了。长安9月26.6万,新能源增长快到87%,这比例有点惊人,基本上是急速追赶。只是我觉得长安的海外市场还没体现出爆发的可能,毕竟只是6万,和长城的6万比,还差点意思。长城更硬核,9月海外就突破5万,国内也涨了23%,你说,接下来,他们的压力会不会主要在海外?还是说,未来国内市场还会火?我看,长城如果多推出点性价比高的皮卡、SUV,基本能持续稳住。
谈到长城皮卡,全球销售突破282万,我倒感觉他们的拳头产品真做得不错。咱们家邻居开了个长城皮卡,用了五年,除了换个轮胎,别的就是保养,倒还挺省心。设计上也没什么套路,耐造实用。我在想,未来他们是不是也会考虑出个轿车系列?毕竟,SUV和皮卡的利润有限,换个更高端的角度包装,也能多点弹药。
话说回来,奇瑞想转型做轿车,尤其是混动,我觉得不错。毕竟,市场需要多元发展,不能只盯着SUV和新能源。你猜奇瑞会不会走多线作战策略?我个人觉得,奇瑞的老点子就是用心造车,要是能平衡好价格和品质,未来早晚能挤出点国际新格局。但问题是,去年我翻过老笔记,有个奇瑞销售给我说我们做的车就是家用,价格又合理,没那么高端,但用着就挺放心。 等等,这是不是也暗示他们还没准备走高端路线?还是他们觉得稳定最重要?(这段先按下不表)
真正能杀出来的,是海外市场的佬。尤其是长城,他们的海外销量今年能冲到5万,简直像变魔术。我估算,小跑一下,长城在国外每月能卖得差不多1.7万辆,以目前节奏看,是稳打稳扎的姿态。你觉得这个海外市场还会不会继续发力?或者说,国内市场的天花板会不会让他们开始打起投机取巧的算盘?
看了这么多数据,也让我自己的心情复杂。得承认,汽车行业的战局变得怎么都觉得灰暗点,不光是销量压力,还要对供应链的弹性、研发的创新有更深的理解。比亚迪提到的海外销量直线上升,我开始琢磨,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在这个疫情+供应链紧绷的时代,灵活变通、提前布局海外,是个不二法门?
还有一点,就是利润。大家都追求扩产,但利润呢?我觉得,现在的车企,心里都明白——销量只是一个门面,真正下水的是利益链中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吉利、长城,盈利都还不错,除了两个品牌的毛利率…有没有考虑过,海外做得那么好,是否能带来利润爆棚的可能?或者,海外的补贴和关税反而变成隐形的束缚?
(这段话想聊个留白——未来竞争的焦点会不会转移到服务上?)回头想想,国产车现在每天都在创新,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背后其实还藏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关乎销量,更关乎,用车人的体验有没有变好。汽车,除了技术和数据,最重要的还是那个人。你们身边的朋友,买车,最看重的是什么?价格、性能、还是体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