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的营销乱象成了各大媒体重点点名的对象,我看了不少相关报道,越看越觉得有点荒唐——这么多品牌、这么多公关公司,玩数据玩得比当年房价都溜,虚假广告、黑公关、AI造假,花样层出不穷。监管部门也终于坐不住了,六大部门齐聚一堂,一副“这回咱们玩真的”的架势。可“动真格”真的能清理这些乱象吗?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心理和利益?
先抛个问题,到底是谁在相信这些“小订数据”?今年“小订”订单号称突破了5000万辆,实际零售销量不到1500万。你说每隔一个项目就能掀起万人抢购,这合理吗?99块钱就能下订,一小时能出来一万订单的“销量奇观”,除了忽悠投资人、吓唬竞品,消费者真信吗?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大部分“小订”都是泡沫,就是公关公司、大学生兼职、AI水军在后台疯狂点单打榜,制造“爆款”的假象。这规模堪比春晚投票,当场做出狂欢,事后各方都闭口不提到底到底有几人真的提了新车回家。
这些年我见到过不少品牌号称“新车发布即售罄”,再看店里展车都没摆出来,朋友圈却生态多样,“锁单破万”“订单暴涨”。你到后边打听,大多数订金都能退,根本就不是铁定买车。为什么企业要“制造这种虚假繁荣”?因为投资人要看前景、股价要靠数据撑,广告公司要收流量费,公关要有KPI,大家都在照着数据过日子。你不注水,就跟不上节奏;你不刷单,下个月就要找新工作。小订这种营销方式,说白了就是“以假乱真”,把真实需求埋在一堆泡沫里,谁也不想做倒霉蛋,只能你骗我骗大家一起玩。
再问一句,“第三方评测”还可信吗?自打自媒体成了营销主力,公关公司的玩法更是“人无我有”。什么暴力测试、爆炸起火,“客观测评”做成了地下勒索产业链。哪儿的车门真能被高空坠物锁死,哪儿的电池随便撞一下就能自燃?全靠后期找人做特效,用AI生成图片、视频,一条“车祸”谣言没几天就能掀起舆论大风,品牌市值蒸发几十个亿。企业要么花钱删稿,要么忍受“测评大V”反复敲诈,这些所谓“第三方”其实早进化出“敲诈公关”的新物种。
这里我想问,多数消费者看到这些吓人的测评,真的会被完全误导吗?其实大家心里大致清楚,但越是不透明,越没人有把握。谁还能分得清什么是真实事故,什么是AI造出来的“爆款谣言”?更多人看热闹大于看门道,信的不是技术数据,是大风口下的“八卦”。这种氛围之下,为啥还要做技术研发,还要讲安全标准?你能把“车祸”做成流量密码,自然就能用“负面营销”当做生意砝码。背后是一整套产业链,一小时就能完成刷单、刷评论、炒热度,一条视频能卖5万到30万。“黑公关”玩得比黑社会都专业,上游收钱,中游造谣,下游煽情,这哪儿是营销,分明是“信息敲诈”。
这里再插一句,平台到底起啥作用?其实平台很早就知道这些内容有问题,但广告有流量,平台有分成,大家都不着急。等真出了大新闻,六部委联合亮剑,平台才一夜之间下架12万条争议视频。微博、抖音上线一键辟谣,小红书、懂车帝“自动贴标签”。可这些平台真能防得住新一轮技术换代吗?AI水军、主板机群控一更新,平台又得手忙脚乱重建系统。你打一次假,套路就升级一次,苗头总是先到营销部门,科技都是给谣言准备的。
更深一点看,好多品牌背后还藏着地方保护。打黑公关伤了企业投资,对招商引资来说不划算。于是,监管部门一管企业,地方一护品牌,真正在一线挨刀的还是消费者。你说广告协会出规范,不能用“绝对安全”“零死亡”这些明摆着扯的词,但所有人还是在竞品比惨、技术创新要靠舆论买单。“司法震慑”也来了,顶格罚款三百万,赔偿受害人商誉损失——这些钱对于动辄百亿市值的车企,真算什么?
说到底我们得问一句,为什么营销乱象一直屡禁不止?答案其实很简单:违法成本普遍低于收益。一次虚假广告、一次水军刷量,只要查不到实锤,后果顶多是撤稿道歉、罚几万块;万一能提前爆一波流量、推一波股价,那就足够了。泡沫里藏着短期利益,谁能不跳进来抢一杯羹?监管“组合拳”有用吗?我觉得短期肯定能压一压,长期还是要看三招:
第一,汽车营销数据一定要落地备案。企业所有订单数据、碰撞测试,全都要由第三方独立审计,让每一条数据都可追溯,不能再靠宣传口径混淆视听。
第二,信用分级要公开透明,不管是车企、公关公司还是媒体,谁被查出有过虚假宣传就立刻记入“观察名单”,三次直接进“失信黑名单”,让营销边界有看得见的刀子悬在头顶。
第三,跨平台协同,谣言数据必须多平台同步封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思路得彻底管住了,信息指纹库打通,谣言活不过一天。
到最后还是得说一句,车不靠水军不行吗?当然行!好车靠技术、品质、服务,由口碑和真实用户说了算。国外的高端品牌、自主的创新车型,并不是靠“一夜之间爆单、一天视频流量过亿”起家的。如果我们不能摆脱这场虚假繁荣的迷局,整个汽车行业就得永远被“虚假数据”牵着鼻子走。只要营销能用技术造假、舆论操控,就没人愿意花心思做长期投入,最后吃亏的不是企业,也不是公关,而是每个被割韭菜的消费者。
六部门这次“雷霆行动”,信号已经非常清楚——谁还想着钻空子、走捷径,谁就得付出比以往更重的代价。希望这次不是“一阵风”,而是真把监管变成常态,让媒体、平台、企业都知道底线在哪、责任有多重。只有这样,“好车”才能跑出来,靠实力赢口碑,不靠水军出名,让中国汽车行业真正驶向世界,而不是仅仅在数据泡沫里唱高调。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该问的是我们自己,今后选车时你会信什么?是楼下贴着“爆款热销”的海报,还是身边邻居用车的感觉?是平台热榜的视频测评,还是自己实际的体验?只要大家都多点独立思考,这场营销乱象就再也不会有“市场”。技术的进步用来蒙骗消费者,最终还是会被更好的产品、更严格的监管打回原形。我们不需要虚假营销,把功夫花在车本身上,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