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警示无效!安世设新供货线,欧洲车企忽视总部,排队求签请求

到2025年9月末,荷兰政府一纸禁令引发的“抢芯”热潮,可把不少人弄得误以为可以趁机掌控中国的芯片产业链。

荷兰警示无效!安世设新供货线,欧洲车企忽视总部,排队求签请求-有驾

没想到才一个月时间,局势就全盘改变:荷兰那边的几次提醒丝毫没有效果,安世中国不仅牢牢把握住了产能,还按照新规章继续供货,欧洲的汽车厂家干脆放下荷兰总部,纷纷赶到中国去签合同求情。

这场博弈,从始至终都像荷兰自己演的闹剧,最后也只能自作自受,吃亏的还是自己。

荷兰急功近利

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的动手,别说一开始就显得很仓促,还带点蛮横。

9月30号,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引用《物资供应法》,以“防止知识产权转让”为由,冻结了安世在全球的30个实体资产,总价值高达147亿。

更让人觉得离谱的是,10月7号,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竟然匆忙做出裁决。

中方派出的CEO张学政被暂时停职,改由一位外籍人士担任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而中资股东只剩下一股象征性股权。

得知道啊,欧洲类似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间大概得三个月,但荷兰从行政冻结到掌控权转移,居然只用了七天,这样“火箭般”的司法速度,连外头都开始怀疑它的公正性了。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刚开始还挺淡定的,觉得用安世作为筹码向中国施压挺合算。到10月12日,他发表声明,说这事是为了“保障欧洲芯片供应的安全”,可就是没提背后美国要换中方管理层这些事。

荷兰警示无效!安世设新供货线,欧洲车企忽视总部,排队求签请求-有驾

挺明显的,荷兰这边是打算跟着美国走,顺带把这块“香馍馍”也争过来。

荷兰这边压根没算清楚账,闻泰科技在2019年花了380亿元收购安世之后,不光每年要向荷兰缴1.3亿欧元的所得税,还在德国汉堡投了2亿美元建厂,帮着解决了1200人的就业问题。

以前荷兰媒体编了个消息,说中国要挪用技术,还裁了40%的欧洲员工,结果最后根本找不出证据,只得悄悄把帖子删了。

更要紧的是,安世72%的封装测试产能都集中在东莞和上海临港,全球80%的成品供应都靠中国地区,荷兰那边拿到的“总部”不过是个没有实权的空壳子罢了。

中方12小时破局

荷兰总部刚一接管,就打算断掉中国工厂的数据接口,搞技术封锁,可没想到,安世中国的工程师用了不到12小时就破解了这个限制。

东莞工厂的贴片机一直在运转,上海临港那边还又新增了三条夜班线,负责维护的德国工程师都惊讶地说:“这里的自主管理能力比总部还厉害,关键参数都存放在本地服务器上,根本打不开锁。”

这份底气可不是空穴来风的。早在2023年,安世中国就建立了备用系统,从封装材料到测试设备,90%的零配件都能靠国内供应商解决,原材料库存也能支持满负荷生产三个月。

荷兰警示无效!安世设新供货线,欧洲车企忽视总部,排队求签请求-有驾

面对荷兰的单方面插手,中方可是拿出一套精准的“组合招数”。

10月4号,中国商务部直接发出出口管控通知,明令禁止安世中国向海外出口成品元器件,东莞那边的工厂也随即停产停货,全球供应链一下子就变得紧张起来。

10月9号,稀土新规正式实施,含有0.1%中国成分的境外产品出口得经过审批。要知道,芯片制造不可缺少的高纯度稀土,全球70%的产量都在中国,这一下子就把荷兰的ASML卡得死死的。

因为缺少稀土抛光粉,德国西门子和巴斯夫的EUV光刻机产能爬升速度慢了大约30%。另外,原材料紧缺让他们不得不把部分订单改派到中国去。

荷兰这边还打算用切断系统权限、停发工资来施压,不过安世中国这边已经可以自主运作,自己负责员工的福利,直接开启独立运营了。

10月23日,他们还通过官方公告发表声明,引用《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来否定总部关于免去全球销售市场部副总裁张秋明职位的决定,并明确指出“张秋明签署的合同全都代表公司正式行为”。

这么一折腾,荷兰总部算是彻底变成了“局外人”,连欧洲的汽车公司都懒得再和他们搭话。

荷兰总部被彻底无视

安世的二极管和MOSFET芯片,在汽车晶体管市场里占了差不多40%的份额。一辆老款车大概得用到500颗,而新能源车更是得用上1000颗,没它的话,车厂的生产线就只能停摆了。

荷兰警示无效!安世设新供货线,欧洲车企忽视总部,排队求签请求-有驾

出口禁令一实施,欧洲的汽车厂家就最先扛不住了:大众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工厂,芯片库存只够用三周,到了10月15号,高尔夫和途观的生产线就停了,天天亏损4000万欧元。

宝马一个月就亏了十亿欧元,新能源车的交付时间从三个月变成了六个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提醒说,要是再断供下去,这个行业一年内可能会亏掉超过两百亿欧元。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日本本田也受到了波及,因为它在墨西哥的工厂因缺少安世芯片不得不停产,成为第一个受到影响的非欧洲主流车企,这供应链的风险已经从欧洲一路延伸到美洲了。

10月19日,安世中国宣布重新开始供货,不过附带三条严格规定:只针对中国市场、只接受人民币、优先处理国内订单。

消息传开后,欧洲的汽车厂家立马就开始行动了。

大众中国区的总裁带着团队直奔东莞,没想到只用了三个小时就把协议谈妥,还保证要把中国区的采购规模提高30%。

宝马挺爽快的,直接提议把亚太区的采购总部搬到东莞,主要为了缩短供货时间;而奔驰则派亚太区总裁飞到上海,主动说“预付30%定金”来争取优先供货。

这七天里,12家欧洲车企都签了约,像奥迪、雷诺这些都在列,但没一个事先问过荷兰总部的意愿。

荷兰警示无效!安世设新供货线,欧洲车企忽视总部,排队求签请求-有驾

有些车企还在中国银行专门开了人民币账户,安世中国的人民币结算订单比例直接达到了100%;这哪是什么“求情”呀,分明是用行动表明了对中国规则的认可。

反看荷兰总部,托管团队多次试图联系安世中国协调产能,却被拒绝了,还发邮件给客户,说明“管理权归属”这事儿。

大多数公司直接把他们的邮箱拉黑了,曾经的“全球管理中心”,如今连物业费都快缴不起了。

荷兰政府还存着点心思补救,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10月21日主动联系了中国商务部,不过对方只回了句“先改正错误的做法”。

荷兰外交官曾建议“用知识产权自主托管换取出口禁令的解除”,但对方一点回应都没有;欧盟插手也没什么用,执行副主席谢夫乔维奇在通话时也避而不谈荷兰干预的法律合理性。

德法两国也公开表达不满,德国指责荷兰“破坏了欧盟的统一市场”,法国则威胁要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进行调查。

市场的数字更让人震惊:安世荷兰总部在10月的营收同比大跌89%,员工流失率高达23%,完全变成了一家空壳公司。

荷兰警示无效!安世设新供货线,欧洲车企忽视总部,排队求签请求-有驾

结语

这场“抢芯”的闹剧,荷兰从始至终都搞错了:误估了中国的生产能力,误判了产业链的紧密程度,也搞错了自己在全球分工里的位置。

最终,荷兰的警告没起到什么作用,欧洲汽车企业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规则的支持,而中国则凭借“核心技术结合完整产业链”,彰显了谁才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那一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