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大!男子喝3斤白酒用智驾行驶20公里,在高速上睡着了!

2025年10月7日,央视网官方微博报道:一男子喝了3斤白酒用智驾行驶20公里后在高速上睡着了。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命大!男子喝3斤白酒用智驾行驶20公里,在高速上睡着了!-有驾

一、事件回顾:醉酒“甩手”驾驶,险成高速“炸弹”

2025年5月31日晚,浙江杭州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令人咋舌的醉驾案件。驾驶员姜某在连续饮用约三斤白酒后,启动车辆智能驾驶功能,试图从淳安县前往建德市的岳母家。行驶约20公里后,姜某因醉酒陷入昏睡,双手脱离方向盘,导致车辆触发安全机制并最终停在高速行车道上。交警破窗救援时发现其血液酒精含量高达205毫克/100毫升,远超醉驾标准。最终,姜某因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同时吊销驾照五年内不得重考。

命大!男子喝3斤白酒用智驾行驶20公里,在高速上睡着了!-有驾

二、法律争议:智能驾驶能否成为违法“挡箭牌”?

尽管姜某声称“让车辆自动驾驶”,但法律对此并无宽容。公安部明确,当前所有智能驾驶功能均属辅助驾驶(L2级以下),驾驶人需全程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在此案中,姜某启动车辆并选择行驶路线,已构成“驾驶行为”的主观意图。律师指出,驾驶人若处于驾驶位且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无论是否开启辅助功能,均需承担全部法律责任。醉驾认定标准仅关注“饮酒后驾驶车辆”这一核心事实,与技术辅助无关。

命大!男子喝3斤白酒用智驾行驶20公里,在高速上睡着了!-有驾

三、技术局限: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责任主体始终是人

当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功能尚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水平。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2级系统仅能分担部分操作(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但须驾驶员全程监控。车企需明确技术边界,避免“自动驾驶”等误导性宣传。例如,华为余承东曾因使用辅助驾驶时低头看手机被扣分,进一步印证“脱手脱眼”的风险。本案中,姜某车辆因驾驶员失能而触发降速机制,恰恰暴露了技术无法替代人类应急反应的短板。

命大!男子喝3斤白酒用智驾行驶20公里,在高速上睡着了!-有驾

四、社会警示:侥幸心理与认知误区成醉驾“帮凶”

姜某案件中,其行为暴露两大社会问题:

法律认知偏差:部分驾驶人误认为“智能驾驶”可规避酒驾责任,甚至企图以“车辆自行行驶”辩解。

技术过度依赖: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边界缺乏了解,高估系统能力,忽视安全接管义务。
此类行为不仅危及自身安全,更可能引发连环交通事故。保险公司亦提醒,醉驾事故后驾驶人可能面临民事追偿,经济与法律风险双重叠加。

命大!男子喝3斤白酒用智驾行驶20公里,在高速上睡着了!-有驾

五、未来展望:技术、法律与教育的协同治理

技术规范:强化车企责任,明确功能宣传边界,增设醉酒状态下的行车限制机制。

法律完善:针对智能驾驶场景细化责任认定标准,严惩改装“智驾神器”等逃避监管行为。

公众教育:普及“辅助驾驶≠免责驾驶”的认知,倡导“方向盘在手,责任在肩”的安全理念。

#男子喝3斤白酒智驾行驶20公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