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截载时间这档子事儿,明面上瞧着是桩善举,仿佛给空中飞人们卸了胳膊上的铅,毕竟谁也不想在机场里像没头苍蝇似的乱窜,掐着秒表狂奔,生怕被航班抛弃。
南昌昌北机场这番操作,初看之下,宛如给旅客们宽了宽腰带,匀出了几分余裕。
可架不住细琢磨,这抠出来的几分钟,真能让出行体验“润滑”到起飞吗?
先掰扯掰扯这截载时间,它好比一道关隘,扼住了值机和行李托运的最后时限。
慢半拍,就只能眼睁睁瞅着机尾灯渐行渐远,徒留一地鸡毛。
原先是提前40分钟,现在内宾航班缩减到35分钟,快线更是压缩至30分钟。
听着好像没伤筋动骨,可对于那些“拖延症晚期患者”——非得等到最后一秒才肯挪窝的主儿来说,这几分钟指不定就是救命稻草。
然鹅,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区区几分钟的“优待”,当真能雨露均沾,泽被苍生吗?
对于久经沙场的空中飞人而言,或许无关痛痒,人家早就把门道摸了个门儿清。
可对于那些一年到头才扒拉几次机票的“菜鸟”而言,机场那套复杂的安检流程、迷魂阵似的航站楼,分分钟让人找不着北。
这几分钟的缩短,反倒可能让他们更如坐针毡。
再者说了,机场可不仅仅是机场,它还是个销金窟。
缩短截载时间,是不是也变相鼓励旅客们在免税店、餐饮区里挥金如土?
毕竟,机场可不是慈善堂,在提升旅客幸福指数的同时,开辟财源才是硬道理。
当然喽,机场方面肯定会振振有词,说缩短截载时间是为了提高周转效率,减少航班晚点。
这听起来冠冕堂皇,可航班延误的罪魁祸首,可不单单是值机时间的问题。
天气、空域管制、机械故障,哪个不是横亘在航班准点率面前的“拦路虎”?
把锅一股脑儿甩给旅客值机慢,是不是有点柿子捡软的捏的嫌疑?
再往深里扒拉,航空公司和机场的“时间博弈”,其实也是一场楚河汉界式的较量。
航空公司巴不得旅客们早早抵达机场,这样才能更好地排兵布阵,降低不确定性。
而旅客呢?
自然是想能多赖一会儿就多赖一会儿,把时间攥在自己手里。
这几分钟的缩短,看似是机场的让步,实则,也是一种微妙的制衡。
与坊间认知相左,机场截载时间的调整,远不止是时间上的锱铢必较,更折射出机场、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把缘由归结为“改善旅客体验”时,是否忽略了其背后更为盘根错节的商业考量和管理手腕?
是以,南昌昌北机场这几分钟的乾坤大挪移,兴许能让一部分旅客更闲庭信步,可对于另一拨人而言,没准只是平添了几分焦躁。
这几分钟,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便捷”,一面是“效率”,到头来,究竟是谁能真正坐享其成,还真得打个问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