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5%市占真相!何小鹏泼冷水,我们离特斯拉差的不止一个比亚迪

最近小鹏汽车的老板何小鹏在罗永浩的播客里说了句大实话,直接给火热的国产车行业泼了盆冷水:“现在很多中国车企有点儿迷之自信,媒体、行业、用户都夸,就真觉得自己全球超强了? 其实差得远呢! ”这话一出,瞬间炸了锅。

德国5%市占真相!何小鹏泼冷水,我们离特斯拉差的不止一个比亚迪-有驾

何小鹏紧接着甩出一个扎心的事实

“中国汽车企业有谁在德国卖得好的? 德国可是对中国彻底开放的。 ”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在德国的市场份额连5%都不到,大众单靠ID系列就能卖得比所有中国品牌加起来还多好几倍。

德国是什么地方? 汽车的老家,造车工艺严苛到变态,中国车在国内卖得再火,到了人家地盘立马现原形。

为什么在国内能打,出国就哑火?

何小鹏点破关键:中国车企的“主场优势”太明显了。 国内有政策支持,比如新能源补贴和牌照优惠;消费者对国产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再加上供应链都在家门口,成本低、反应快。

到了欧洲,这些优势全没了。 大众深耕德国40年,4S店遍地开花,修车比买菜还方便;特斯拉的超充网络覆盖全欧洲高速路,充电比找加油站还快。 中国车企呢? 在欧洲的服务中心两只手数得过来,用户买完车出了问题,等个配件可能要两个月。

德国5%市占真相!何小鹏泼冷水,我们离特斯拉差的不止一个比亚迪-有驾

技术层更暴露差距

何小鹏提到特斯拉时话里有话:“特斯拉是比较全面综合的公司,也有起起伏伏。 ”这话听着客气,实则点出中国车企的软肋,单项强不代表全能强。 国内车企在电池上确实牛,宁德时代全球份额35%,比亚迪刀片电池针刺不起火。

可整车制造呢? 特斯拉上海工厂国产化率95%,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比国内车企高30%;软件生态呢? 华为ADS智驾在国内很能打,到了欧洲连地图数据合规都要重做。

别提品牌溢价,同样一款中型SUV,大众ID.4在德国卖4万欧元还有人排队,中国车便宜15%照样被冷落。

说到小米造车,何小鹏倒是竖起大拇指:“小米干得非常棒! ”毕竟SU7上市首月订单破10万,流量直接拉满。 他马上补刀:“面临巨多的挑战。 ”这话真不是酸。

德国5%市占真相!何小鹏泼冷水,我们离特斯拉差的不止一个比亚迪-有驾

造车和造手机完全是两码事

手机死机了重启就行,车要是高速上智驾失灵,那可是人命关天。 雷军自己也说过,一辆车从研发到量产至少要砸50亿,还得熬5年验证周期。 小米现在连海外售后网点都没建全,欧洲用户真要买了车,轮胎爆了找谁修?

欧盟的法规是专治不服

今年刚生效的《新电池法》,要求车企公开电池从采矿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光这一项,中国车企就得重新折腾供应链,因为国内电池厂连矿砂来源都难追溯。

欧盟反补贴调查,卖一辆车加征20%关税,逼得比亚迪不得不跑去泰国建厂,再绕道把车运进欧洲。 折腾一圈,成本直接涨三成。

德国5%市占真相!何小鹏泼冷水,我们离特斯拉差的不止一个比亚迪-有驾

海外用户的需求也让人头疼

在挪威,蔚来发现当地用户冬天零下30度照样开车出门,续航直接腰斩,赶紧给电池包加装柴油加热系统;在东南亚,广汽埃安的工程师蹲点半年,才发现高温高湿让充电接口长霉斑,连夜改防腐蚀设计。 这些坑,大众30年前早就踩遍了,中国车企才刚交学费。

还有隐形的短板

欧洲人把隐私当命根子,车上的摄像头拍棵树都要用户签字同意。 小鹏的XNGP智驾系统进德国前,光修改数据回传逻辑就耗了18个月。 何小鹏自己都感慨:“国际化最大的成本不是建厂,是学会和全球规则共处。 ”

所以别怪何小鹏说话难听

他给同行提的建议其实很实在:“走稳一点,走扎实一点,多学别人优点,多改自己缺点。 ”比如比亚迪在巴西搞本地化,工厂里95%员工是当地人,连车机系统都内嵌巴西烤肉店导航;

德国5%市占真相!何小鹏泼冷水,我们离特斯拉差的不止一个比亚迪-有驾

回头看何小鹏这盆冷水,泼得正是时候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冲到106万辆,同比增长75%,数据确实漂亮。 在德国卖不过大众,在美国扛不住关税,在欧洲玩不转法规,这些才是中国车企全球化的真实底牌。 毕竟老话说得对:国内赢了不叫真赢,全球赢了才叫真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