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鹏汽车的Iron机器人踩着猫步惊艳亮相,它姿态优雅、动作流畅,甚至让部分观众怀疑台上是真人扮演,逼得何小鹏不得不在开机状态下剪开机器人外表材料自证“清白”。
然而,小鹏机器人搭载的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却在性能上拖了后腿,其带宽性能是明显短板,本文将分析小鹏为何选择了低带宽方案。
算力达标,带宽"瘸腿"
据业内资深专家的深度拆解,小鹏图灵芯片的真实性能呈现出"算力尚可、带宽滞后"的鲜明特征:
单颗芯片约700TOPS算力、273GB/s带宽、64GB内存,基本对标英伟达Thor X水平。三颗协同总算力约2200TOPS,这个数据在2025年算是"能用",但难言领先。
真正的问题出在273GB/s的内存带宽上。
横向对比更显残酷:
- 蔚来NX9031(神玑):546GB/s,约为图灵的两倍
- 华为MDC610(2019年):308GB/s,六年前的产品依然领先
数字冰冷,但最真实。当竞争对手数年前就用上更宽的数据"高速公路"时,2025年才量产的图灵,在这一关键指标上显然保守了。
带宽为何比算力更致命?
在端到端自动驾驶时代,带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算力。简单说:算力是工厂的产能,带宽是物流的速度。
小鹏采用"三芯策略"(两颗智驾+一颗座舱),部分原因正是用数量弥补带宽不足——既然单条马路不够宽,那就修三条。但这同时增加了功耗、成本和系统复杂度。
双芯片架构:务实之选,而非技术突破
两颗智驾芯片采用"功能互补+热备份"模式,一颗跑端到端模型,另一颗跑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这确实是聪明的设计,但更多是类似华为MDC810的冗余方案,而非颠覆性创新。
座舱芯片支持30B大模型(91 Token/s)值得肯定,但同样受限于带宽天花板。一旦模型规模扩大,或需同时运行多个AI任务,273GB/s的上限将很快触顶。
小鹏的取舍:成本妥协还是技术误判?
为何在带宽上"开倒车"?可能性有二:
1. 供应链妥协:高端HBM内存成本高、产能受限,为保量产选择更成熟的LPDDR方案
2. 技术路线误判:低估了端到端模型对带宽的饥渴程度无论哪种原因,结果都是:iron机器人能走猫步,但跑起来可能会喘气。
承认进步,更需直面短板术
我们为小鹏自研芯片的勇气鼓掌,但也要为带宽的差距清醒。iron机器人的惊艳,证明了中国企业在系统集成与算法优化上的顶尖实力;但底层硬件的滞后,也暴露了芯片设计的不足。
真正的强大,不是回避差距,而是正视它。当蔚来把带宽拉到546GB/s,当华为六年前就做到308GB/s,图灵芯片的273GB/s不该被掌声淹没。
下一版迭代,小鹏需要补上带宽这一课。否则,再好的机器人,也跳不出"数据牢笼"。
iron走出了惊艳的第一步,但"中国芯"要真正领跑,还得跑得更稳、更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