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聊过,自去年下半年国内车市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之后,新能源车型的整体增速就开始明显放缓,直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型的累计销量依然没能真正盖过燃油车。
而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几乎是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增速停滞的同时,中国品牌对海外品牌逆袭、反超的进程,也陷入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僵局。
到了2025上半年,曾经主导中国车市数十年的海外品牌,目前生存现状如何?未来它们是会重振旗鼓,夺回失去的份额,还是一蹶不振,生存空间继续被中国品牌蚕食?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聊聊。
01
从2020到2025,海外品牌经历了怎样的巨变?
在2020年之前的数十年里,新能源车还没有真正起步,尽管市场上出现了哈弗H6、吉利博越、长安CS75等爆款SUV,但在轿车市场以及1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海外品牌一直牢牢掌握着绝对的主导。
如上表,2020年中国品牌在国内车市的总体份额为33.44%,也就是恰好三分之一,合资、独资(特斯拉)和进口车型的总销量,占据了余下三分之二的份额。
之后的2021年,中国品牌份额突破40%,2023下半年,中国品牌部分月份的份额,已经突破50%,到了2024年,中国品牌全年份额已经逼近六成。2021到2024年的四年,是中国品牌份额增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到了2025年,中国品牌份额已经稳定在了60%以上,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的份额,基本就进入了一个稳态,一直到今年6月份,中国品牌的份额依然没能突破62%。和新能源车渗透率一样,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的较量,进入了相持阶段。
再看看各类别市场中销量榜单的变化:
如上表,在轿车市场中,2020年6月销量最高的前20车型中,中国品牌只有一款入榜,且排在了几乎垫底的19位,其余19款车型,全部都是海外品牌。销量最高的日产轩逸,单月销量逼近5万辆,朗逸、卡罗拉都超过3万辆。
而到了今年6月,市场格局已经天翻地覆,整个Top 20中,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车型各占10个席位,但市场Top 4均被中国品牌车型包揽,星愿单月销量超过4万辆,而最畅销的合资车型朗逸和轩逸,销量都已经不足3万辆。
除此之外,卡罗拉、英朗、宝来、思域等5年前稳居Top 10的车型,如今都已经跌出前20。
SUV市场中,哈弗H6、长安CS75很早就已经占据市场榜首,但是在2020年6月的SUV市场Top 20榜单中,中国品牌车型总计只有6款,其中哈弗M6、宋、传祺GS4这3款,都是月销勉强过万的车型。
而在今年6月,特斯拉Model Y成为SUV市场的绝对王者,而中国品牌车型在Top 20中占据了11个席位,RAV4荣放、途观L、CR-V等曾经的合资爆款,如今销量依然非常坚挺,但是日产奇骏、本田XR-V/缤智、别克昂科威等车型,都已经彻底跌出了畅销榜。
最后是MPV市场,排除掉五菱宏光这种微面车型,5年前家用MPV基本只有别克GL8这一个爆款,其余销量几乎都没能超过4千,2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也只有奥德赛、艾力绅这两个经典车型。
而在今年6月,GL8依然位于头部,但其势头已经被丰田的赛那、格瑞维亚双车反超,尤其是腾势D9的出现,对GL8在商务MPV市场的地位产生严重冲击。
看到这里,我们对5年间国内车市中中国品牌、海外品牌的整体变化,已经有了一个具体的概念,最近的一年里,海外品牌基本守住了自己将近40%的市场份额,那么从区域市场来看,中国品牌和海外品牌的份额差异会有多大?海外品牌目前最稳固的基本盘又在哪里呢?
02
全国各区域,中国品牌、海外品牌份额差异有多大?
今年上半年,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总上险量411.3万辆,所占份额38.22%,我们看一下它们在各省、市的销量,以及在当地市场的份额表现:
如上表,在各区域市场中,海外品牌在当地所占份额能超过50%的,只剩下上海一个地区,且份额也仅仅是将将超过50%,其余市场里,海外品牌的份额都已经不及中国品牌。
除了上海之外,海外品牌份额较高的地区,还有北京、辽宁、江苏等,其中北京的份额仅次于上海,辽宁、江苏的份额则超过了44%。除此之外,国内销量规模最大的区域市场——广东,海外品牌的份额也达到了40%以上,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而海外品牌份额最低的区域,类似广西、重庆、宁夏,份额均在30%以下,另外类似湖北、安徽、河南、陕西等相对中部的重要区域,海外品牌的份额也都相对较低。
选几个典型市场看一下具体情况,海外品牌份额最高的上海,除了排名第一的比亚迪外,上海本地的上汽大众、特斯拉和上汽别克,排在了2-4位,这三家车企是海外品牌在上海的主力军。
车型方面,Top 5中的4款车型,都是产自上海本地,只有“外地车”小米SU7排在了第二名。由此看出除了消费者的偏好外,当地工厂其实是海外品牌在上海份额较高的核心因素。
江苏是全国主要区域市场中海外品牌份额最高的省份,销量最高的车企中,除了排在第一、遥遥领先的比亚迪外,其后第二到第六名,全部都是海外品牌。
车型方面,Model Y是江苏省的销量第一,Model 3排在第四,销量最高的燃油车是宝马3系和奔驰C级,分别位列7、8位,除此之外,海外品牌在当地比较畅销的,也主要是帕萨特、奥迪Q5L、凯美瑞、奔驰GLC等中高端和豪华车型。
至于海外品牌份额最低的几个省份,宁夏市场规模太小,不单做分析,重庆、广西各自都有着强势的本土品牌,这是海外品牌偏低的关键因素。
重庆最畅销的车型是长安的CS75,第二、第三则是长安旗下深蓝品牌的车型,销量Top 10中,只有Model Y一款海外品牌车型,甚至Top 20车型里,也只有大众朗逸勉强排在了第19,由此可见,不论豪华品牌还是主流品牌,海外品牌在重庆的存在感都已经非常弱。
五菱大本营所在地广西,销量最高的品牌是五菱,销量最高的车型是宏光MINIEV,整个Top 20车厢中,只有轩逸、凯美瑞、RAV4荣放、雅阁四款海外品牌车型,而有趣的是,特斯拉Model Y、Model 3和小米SU7这三个爆款,在广西省都没能挤入Top 20。
03
五年之间,哪些海外品牌损失最大?
接下来,我们抽取2020全年、2025上半年这两个时间段的数据,看看各海外品牌五年之间的份额变化:
先看主流合资品牌,对比2020年和2025上半年,市场份额损失最大的,是现代、起亚、雪佛兰等二线品牌——五年之间损失了八九成份额。其中雪佛兰半年总销量不足8000辆,起亚、现代目前在中国的份额加起来也不到0.8%。
五年前还是年销百万级的本田和日产,五年间的份额损失都超过了60%,本田从2020年的7.89%萎缩到2.96%,日产从5.65%萎缩到1.99%。
五年前稳坐合资第一的大众,如今依然是第一,但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其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3.06%下滑到了今年的8.7%,损失了三分之一。同时大众品牌的销量也被比亚迪反超,且差距越来越大。
传统海外品牌中最坚挺的,是丰田,2020年在华市场份额7.81%,今年上半年依然有6.82%,五年间份额跌幅只有12.68%。一涨一跌之下,丰田和大众的销量差距被大幅缩小,而五年前销量持平丰田的本田,如今市场份额已经不足丰田一半。
和主流品牌相比,海外豪华品牌的整体表现非常接近,有种共进退的感觉。
不论是一线的BBA,还是二线的雷克萨斯和沃尔沃,从2020年到2025上半年,市场份额的跌幅全部集中在27%-30%之间,只有凯迪拉克跌幅最大,达到了59.14%。
在这个过程中,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0.69%,飙升到了今年的2.46%,已经非常接近BBA的规模。
2020年,海外品牌总体的市场份额是66.56%,今年上半年为38.22%,总体的份额损失为42.6%。在这个背景下,大众、BBA和雷克萨斯、沃尔沃等损失30%左右份额的品牌,都已经算得上比较坚挺。至于五年间份额仅损失12.68%的丰田,已经称得上海外品牌里“共克时艰”的榜样了。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现代、起亚、雪佛兰、福特等品牌,如果没有企业层面的重大调整,它们在中国市场就已经没有多少继续存在的意义了。
至于别克、日产、甚至本田,目前在中国市场依然有数十万辆的销量规模,如果在管理、产品研发和营销层面积极改革,依然有扭转颓势的潜力。例如,别克品牌目前的新能源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21.58%,遥遥领先于其它海外品牌。而日产的N7,也取得了一定的销量成绩。
04
总结
过去近一年里,新能源与燃油车、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在宏观层面都进入了相对的稳态,但这不代表市场的重塑已经完成,相对平静的表面下,新能源和中国品牌各自的攻势都没有停歇。
不过在目前的相持状态下,以燃油车为主的海外品牌,获得了一定的喘息时机,但这并不是休息的时候,而可能是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应对市场大变局的最后机会。
(END)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