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10月17日在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表示,创新召回监管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安全制度建设和虚假宣传监管规范

这两天在大会现场听了市场监管总局的发言,有些话让我脑子里转了半天。说起创新召回监管,这活儿吧,真不光是写几个文件那么简单。你们知道的,咱们新能源车火灾频率虽然不高,但那每起案例背后牵扯的东西,复杂得不像表面那么好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10月份的数据里,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的企业主动报告率才大约在50%附近(样本少,只是我跟几家维修点和销售人员问出来的体感),这还不是因为他们不想配合,而是流程没理顺,标准没统一。市场监督管理局想推动企业报告制度,说白了,就是要把这环节堵好,让那些出事不报的漏网者不给乱跑的机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10月17日在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表示,创新召回监管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安全制度建设和虚假宣传监管规范-有驾

销售的小刘跟我吐槽:你说这火灾事故,消费者一旦听说,品牌第一时间不回应,咱们这卖车的也不好办啊。毕竟不是每台车出问题都能喊‘保修’的,谁敢用自家车赔命?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再说远程升级报告制度,这块儿其实挺复杂,毕竟远程升级属于软件范畴,跟过去纯机械的维修大不同。

我先前头脑里是觉得,这远程升级多方便啊,厂商直接推送,车主不找维修厂就能解决问题,都是好事儿。可现在想想,这里边的风险监管更难管。一个OTA如果没监管好,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又或者升级内容的质量不达标。就像我跟研发同事聊过,他们说这套系统建起来,好比给一座大楼装电梯,除了速度不能太慢,安全性更不能打折。

智能网联车和新能源同时夹击,带来的监管压力可想而知。市场监管局跟工信部联手搞通知,目的很明确:规范宣传、打击虚假和夸大,这点我特理解。刚才一个老维修工跟我讲,市面上那些续航翻倍、智能无人驾驶全覆盖 的广告,其实很多都是炒作成分多,跟现实差距挺大,消费者买回来体验,心里落差太大了。

说到这,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同价位车的实操差别?我对比过市场上卖25万左右的纯电SUV,A牌的续航标称550公里,B牌只报了480公里。可实际使用里,你问销售,A车在冬天续航掉得更厉害,可能10%-15%左右,B车降幅反而小点。车主小张说:我去年冬天开A车,得考虑近点儿,否则真的怕到半路没电。这个差异一部分是电池管理系统的调校,另一部分就是供应链的电芯选择不同。供应链这块老让我想起做饭。你想做顿好菜,食材尤其是主料得挑上等,厨师技术再好也没用;反过来,食材还行,厨艺中等,味道总能过得去。车企研发就是这样,供应链这道坎,早早飞了就晚一步,后面就得加双倍时间补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10月17日在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表示,创新召回监管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安全制度建设和虚假宣传监管规范-有驾

市场监督管理局提的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这词听着挺专业其实我就用生活的比喻好了,就像孩子玩滑板初学阶段,得在软垫铺好、边角保护的场地里练。碰瓷的危险事先撑住,试错成本降下来,安全才有保障。智能车很多新技术都没过完整的使用场景测试,先搭个沙盒环境,还蛮合情合理。只是我有点纳闷,这种监管试点覆盖到底有多大范围?有没有考虑到地方差异?(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给你们说个有趣的事。上周跟朋友去四儿子修车厂聊车,老板说:现在买新能源的,除了怕掉电池,最怕那‘静电’着火,听起来神奇,但真心不能小看。他这话让我立刻查了查国内外火灾案例,发现其中不少是电池包内部短路或外部静电放电引发,大部分都跟设计上的隐患和材料供应商的质量紧密相关。

有没有想过,这种问题要完全避免,厂商得从设计、供应链、软件和售后每个环节严密把关,哪怕一个环节松懈就会突破整体防线,想想就挺头大。尤其是在打着创新和速度牌的时代,研发节奏必须快、成本还不能飙,还得保证安全和用户体验。这种平衡,我看怕不是每家车企都有真本事做到。

上面说的那套远程升级管理体系,我估摸着,开发成本占整个车型预算比例得提高15%-20%左右(没详细算,感觉值),这意味着车价或利润空间都会受影响。厂商肯为这个买单吗?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10月17日在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表示,创新召回监管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安全制度建设和虚假宣传监管规范-有驾

还有虚假宣传的问题,老实说,我对这个监管理念没那么乐观。想想那些商家促销打折的套路,花招层出不穷,靠简单文件和通知能管住多少?我朋友小李在四线城市开车行,他说消费者懒得去查真假,一看‘国家认可’就信了。这态度背后,监管只能靠完善信息透明和市场自律才能慢慢改变。

我心里还在琢磨,假如某一天行业能真正把召回和升级都当回事了,网络上那些新能源火灾恐慌会不会减少?能否实现这个,谁都知道,仅靠行政命令肯定不够,还得厂商主动承担风险意识。这条路是长的。

最后说个细节,昨天开会时,研发经理突然提及:现在不少厂商在电池包上加了物理断路器,以求瞬时火情能断电,降低事故概率。我就想,这技术看似简单,背后资金和工艺压力真不小,几乎都是高端车型先用,中低端车企想跟进,成本和供应链限制差距很大。

调研了这么多,读者们你们觉得呢?新能源火灾事故的报告制度推行难,远程升级管理是不是新瓶装旧酒,还是能真成救命稻草?虚假宣传的整顿,真能让市场干净点了吗?或许,这些问题不是市场监管单方面能解决的,更像是整个行业和社会一起答卷的题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10月17日在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表示,创新召回监管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安全制度建设和虚假宣传监管规范-有驾

你们怎么看,车主们会因为召回和升级报告制度更加信任新能源车吗?这究竟是一场安全革命,还是又一次监管秀呢?往下聊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