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出了个新闻,很魔幻,说上汽的产量已经干到全球前三,甚至把比亚迪都给踩在脚底下了。
我一听就笑了,这操作,属于是典中典了。就好像俩人比武,一个说我一天能打一万拳,拳拳到肉,打得是沙袋;另一个说我一天只打三拳,但对面那哥们已经准备投胎了。然后一帮人围着那个打沙袋的喊666,说他才是武林至尊。
这不就是行为艺术吗?不装了,摊牌了,大家都是出来卖的,非要给自己整个贞节牌坊。
讲真,上汽那个产量数字,是是是,你单看数字,没毛病,甚至有点吓人。但问题是,这数字是个啥玩意儿?这是一颗精心包装过的麦丽素,看着巨大,一捏,里面是空的。它产量里的一大半,是给大众、通用这些洋大人当“压缩毛巾”造出来的。车是在你的工厂里组装的,工人是你的人,电费是你交的,但车门上贴的是人家的标,卖出去的钱进的是人家的口袋,积累的品牌价值更是跟“上汽”这两个字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养了一群猪,养得膘肥体壮,结果过年的时候,邻居过来敲锣打鼓把猪全拉走了,还给你发了张“养猪能手”的奖状。你拿着这张奖状,心里是啥滋味?你是不是也想高歌一曲“听我说谢谢你”?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拿麦丽素去比喻这个产量,可能有点侮辱麦丽素了,毕竟麦丽素是真的好吃。
再看比亚迪,人家是产销双双杀进全球前三。这是什么概念?这是自己种地,自己收粮,自己开磨坊,自己做成馒头,最后自己卖出去,还卖爆了。人家是把从电池到芯片的整条龙脉都攥在自己手里,不求人,不看天,就靠自己硬刚。这叫什么?这叫修仙小说里的主角模板,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天庭。
所以你看,这俩的玩法根本不在一个次元。上汽玩的是“寄生”,找个宿主,日子过得也挺滋润。比亚迪玩的是“飞升”,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没有和稀泥的选项。
当下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的修罗场。最好的防守不是金钟罩铁布衫,而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让他没饭吃。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桌上的蛋糕端走了,那比亚迪这种玩法,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对手放过。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过的中年人,我看问题很简单。你跟我扯那些花里胡哨的没用,我就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造的车,挂的谁的标?第二,用户掏的钱,进了谁的腰包?
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你就知道那个所谓的“产量”有多可笑了。我求求你们了,别再玩这种数字游戏来自我催眠了好吗?!这年头,PPT做得再好,牛吹得再响,最后卖不出去,不能转化成用户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那都是虚的。就像你跟人吹牛说你认识一万个美女,结果没一个是你老婆,就问你寂寞不寂寞?
当然,这种自己全干的模式也有风险,万一哪天自己把自己玩崩了呢?但现在,它就是牛。
这就像两个人比谁搬砖多:一个搬了1000块,但全是替隔壁工头搬的,工头心情好看你卖力赏你俩窝头;另一个只搬了500块,但每一块砖都是用来盖自己家的房子。你说谁更厉害?废话,当然是自己盖房子的那个。给别人搬砖的,顶多算个优秀员工,哪天老板不高兴了,直接让你滚蛋,你连块砖都带不走。这就是现实,不讲道理。
讲真,有时候加班回家看到楼下便利店还亮着灯,都觉得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车企也一样,得有自己的灯。
所以,别再被“产量”这种障眼法骗了。真正的实力,从来不是看你生产线跑得多快,而是看你的车能让多少用户心甘情愿地掏钱,并且在三年后还愿意跟朋友推荐说“这玩意儿,能处”。比亚迪的崛起,不是靠代工,不是靠合资,是靠技术,靠市场,靠用户口碑,一拳一脚打出来的江山。
这种硬核实力,才值得我们真真正正地尊重。至于那些抱着“代工数字”高潮的,就让他们继续在自己的世界里当雷电法王吧,电自己挺爽的。毕竟,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也管不了所有人。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