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说,刚听到特斯拉阉割版Cybertruck停产这事儿,我有点懵。记得几个月前朋友告诉我,兄弟,这车预订量听说过百万了,那时我还想,这东西卖得火可不是没道理。结果咱们再细看,好像是卖得扎心凉。
我跟东哥(同行,做车后市场的)碰面,他笑着说,你说这Cybertruck那个7万美元的后驱版,没人买的理由你想过没?我说,配置换汤不换药差不多,价格下去了,用户应该乐意?他说,人家省下的这几千刀,配置却瘸了,你觉得真有人愿意丢核心玩摆设?大抵他那意思就是,便宜了些,核心竞争力反倒烟消云散了。
简单算一笔账:原版全驱8万美元起(换算下来的49万人民币上下,体感样本有限),后驱版7万美元(约43万),贵了1万刀换来的配置缩水,和日常用车实操体验到底谁划算?比如全车主动空气悬架,能感觉路面颠簸马上给你缓解,尤其咱们大城市坑洼路不多,但偶尔一上高速,颠的你腰酸背痛;后驱版拿掉这个,等于没爸妈保护你从小挨揍到大的那种差距。还有电动后斗盖,装卸货方便到起飞,没它你直接得用力气,难道特别怀念健身吗?这都是实实在在用手能摸的变化。
站在研发角度,我曾跟工程师聊过类似事。开发流程像是做一道复杂的菜,厨师(研发团队)不光得照顾口感(性能),还得留意成本(供应链压力)和食材供应。特斯拉这波操作,估计是供应链里边某个关键部件加价涨了,得削减别的来平衡。就像你买了个套餐,店家偷偷把配菜换成便宜货,你要吃着就得忍。但为啥把核心配置都砍了?有点让我猜测,可能是为了抢占更多价格敏感用户,哪怕大幅降低体验(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觉得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之前在一次供应商会议上,有人提到过电机供应紧张,这应该是影响Cybertruck后驱版停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生产链的瓶颈就像流水线上卡了个漏斗,虽说能生产,但效率和品质都上不去。可特斯拉那边生硬砍掉一台电机,算是临时又痛苦的缓兵之计。
其实早几个月我觉得,特斯拉这边的策略是先捞一波销量,但说实话,5个月不到就停产,数据回头看真挺扎心的。销量原本预计年产25万,最高能冲50万,结果不得不缩减到估算样本有限的2万出头,差距不小啊。是不是当初宣传过头了?我得稍微收回点话,毕竟市场总是复杂,疫情影响、芯片短缺、物流延误都有可能推波助澜,不能完全怪特斯拉。
顺便问你:你见过电动车后斗没电源口的?那感觉咋样?特别是面向皮卡这种工具型用户,连基础功能都砍,谁用啊?这让我不禁怀疑,特斯拉是不是忽视了它真实用户群的需求?又或者,Cybertruck的设计出发点本来就瞄准了潮人多过于有货拉货需求的真皮卡玩家?
我还想起提车时一位销售跟我说过,Cybertruck的买家其实挺分裂,有纯看脸的,也有真干活的,但后面那批订单明显少得可怜。数据上看,电动皮卡淘汰普通版后,销量不但没涨反跌,这对特斯拉算是个不小的挫折了。
市场其实很简单,便宜和值之间是一条天平。你便宜,但没灵魂,大家还不如去买同价位的F-150 Lightning或者Rivian R1T,那些实操体验更成熟一点。你说这差异有多大?以便宜5000美元的入门R1T举例,配置丰富且实用,那临场的感觉,就像买了一个高级盛宴,用起来更心安理得。
我承认一开始还有点没搞明白,被特斯拉的未来感包装迷得有点晕。后面想仔细一想,他们这步棋像是放弃质量,抓量,结果量还没稳住,质量信任度先垮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特斯拉的下一步会不会是硬生生地再吃一阵亏?但他们估计也真想把供应链问题理顺,老大难的问题咋就这么扎心?
我给自己算了笔账,按日常通勤算,Cybertruck全驱那配置和续航,百公里成本大概估摸在0.7元人民币(体感估计,电价和路况差别大)。后驱版本省了什么成本?其实不多,亏在中途用户弃车配置那块。你说一辆车多不多配置,配置多了,修理厂的生意也跟着多起来。等车一多,供应商就得忙活,你觉得这波操作,修理工们心里啥味?
要敢问一句:特斯拉真的适合玩皮卡市场吗?这次过山车走势,是市场在给他们上课,还是他们自我折腾?未来他们能不会变得更像传统车企,围着供应链打转?
我总觉得,车不是只有性能的数值游戏,更多是体验和使用场景的协作。特斯拉差了那一点用心,没错,就是用心。这车停产了,留下一地的疑问和几串点击量,给我们这些圈里人又多了点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说,要是我手上这台Cybertruck还能多装点配件,多配个电机,是不是又能撑起它的王者风范?这细节想想挺有趣,毕竟,买皮卡的兄弟们不是买时尚的,是买工具,买可靠的。配置缩水,简直不靠谱。
接下来,咱们继续盯盯它说不定还有啥花样翻新,毕竟这特斯拉的玩家思维,说不定下一秒又给咱们挖个坑。你觉得,要是这坑挖深了,是不是得好好准备个护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