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库偶遇摩根粉轿跑,15.8万配激光雷达和双Orin芯片,车主90后姑娘说了句让我沉默的话
“这车其实是我男朋友选的,他说花不到16万能买到激光雷达,咱们这代人赚了。”地库里那个穿Nike卫衣的姑娘笑着说完这句,我忽然意识到,二十年汽车测评经验在这一刻有点不够用了——零跑Lafa5的配置单上,赫然写着800V快充、双Orin芯片、禾赛激光雷达,而落地价刚过15万。
这不太对劲。
印象里,激光雷达还在30万级别的车上当卖点,Orin芯片也就蔚来小鹏那些新势力敢往上堆。现在突然下放到15万区间,要么是技术成本真跳水了,要么就是有什么代价没摆到明面上。
架构这事儿,懂的人自然懂
LEAP 3.5平台我翻过底盘资料。CTB技术把电池包做成承载结构,理论上既能提升刚性又能省空间。2735mm轴距配合78%空间利用率,后排确实宽敞——我1米79坐进去,膝盖离前排座椅还有两拳多。
溜背造型通常意味着头部妥协,但设计师在车顶弧线上抠了不少毫米。实际体验下来,头部空间倒不觉得局促,只是后窗视野差了点,倒车得多依赖影像。
底盘用了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架据说是欧洲团队调的。过减速带那一下,阻尼回弹确实比同价位车型细腻。电池组把重心压到468mm左右,高速并线时车身没那么飘,这大概就是电动平台的物理优势——重量低、分布均匀。
不过话说回来,底盘调校这东西见仁见智。有人觉得舒适,有人嫌太软,得自己试了才知道合不合胃口。
激光雷达到底是噱头还是真管用
高配版那颗禾赛AT128,技术参数写着每秒153万点云。实际测试下来,夜里遇到电动车突然冒出来,系统确实比纯视觉方案反应快——大概提前0.3秒就开始预警了。
城市NAP功能我在北京五环跑了一圈,无保护左转路口通过率90%出头。有几次系统犹豫了一下,我接管了方向盘;还有两次它自己就完成了左转,决策速度比我预判的还快。
这种体验挺矛盾的。你明知道系统不是100%可靠,但它处理得当的时候,又会让你产生依赖感。长期用下去,驾驶习惯可能会慢慢改变——好的方面是省心,坏的方面是注意力涣散。
双Orin芯片254TOPS算力,账面数据够用了。但算力和体验之间,还隔着算法、数据、OTA迭代这些东西。现在判断有点早,得看半年后、一年后,系统能不能持续进化。
19分钟充电这事儿,改变的不只是速度
800V平台配240kW功率,实测30%充到80%确实只要19分钟。这个速度基本改变了用车逻辑——高速服务区上个厕所、买杯东西,回来车就满了。
对比那些400V平台的车,动不动充四五十分钟,心理感受完全不一样。前者是“顺便补个电”,后者是“专程去充电”。
标准版67.1kWh电池,CLTC续航605公里。按经验打八折,实际四百多公里应该没问题。日常通勤够用,跨城出行稍微规划下路线也行。
不过冬天续航会不会腰斩,夏天开空调掉电快不快,这些得等实际车主反馈。厂家测试环境毕竟理想化,真实路况复杂得多。
座舱交互,有人爱有人烦
三块屏幕呈阶梯式布局,仪表、中控、下层触控板。骁龙8650芯片跑分62万,滑动菜单确实流畅,没有卡顿感。
语音助手识别率挺高,说“打开天窗播放周杰伦”这种复合指令,基本一次就能执行。但它有时候会主动问你“要不要开启按摩”“需要导航到常去地点吗”,这种“关心”看个人喜好——有人觉得贴心,有人觉得吵。
内饰用料中规中矩,软质包裹该有的都有,但也没到惊艳的程度。座椅材质据说是海洋回收塑料做的环保纤维,摸上去还算舒服,就是不知道耐不耐磨。
音响是9扬声器ARKAMYS调校,听《加州旅馆》声场定位还行,但跟真正的BOSE、哈曼比,还是差点意思。
设计语言,年轻人吃这套
前脸贯穿式灯带挺有辨识度,132颗LED晚上还挺亮。AGS主动格栅能根据工况开闭,高速关闭降风阻,激烈驾驶打开散热,这些细节算是用心了。
摩根粉和电掣黄的配色确实吸睛,街上回头率高。就是不知道几年后漆面老化、补漆成本会不会让人头疼。
隐藏式门把手、尾部扩散器这些设计元素,看起来够运动。但实用性上,门把手冬天结冰怎么办?扩散器离地间隙会不会刮底?这些得等长期用户反馈。
性能表现,够不够钢炮味儿
160kW电机,360N·m扭矩,7秒破百。这加速成绩放十年前算快的,现在只能说够用。0-60km/h三秒多,城市道路超车并线确实利落。
底盘支撑性不错,高速变道没那么软绵绵的。但要说真正的运动感,还是差点火候——转向虚位稍大,路感隔得有点远。
制动脚感倒是可以,34米的刹停距离账面数据够看。线控刹车在能量回收和机械制动间切换,日常开基本感觉不出来,算是做得比较自然的。
安全配置,希望永远用不上
78%高强度钢车身,A柱B柱用了热成型钢。CTB技术让电池包当承载结构,侧碰时理论上能多吸收35%能量。
电池热管理系统号称单个电芯热失控15毫秒内能切断能量传递。这些技术参数看着都挺好,但真心希望这辈子都用不上。
AEB、车道保持这些主动安全功能都有,夜间行人识别距离120米。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看各种极端场景下的表现。
几个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零跑的保值率目前还是未知数。新势力迭代快,两三年后这台车值多少钱,谁也说不准。
售后服务网络密度够不够?小城市找维修点方便不方便?这些问题买之前得问清楚。
OTA升级能不能持续跟进?还是买回来就是最终形态?智能配置如果跟不上迭代,过两年就落后了。
那个“硬件订阅”模式听着新鲜,但按月付费解锁功能,长期算下来会不会比一次性买断贵?这笔账得自己算。
写在最后
地库那个90后姑娘说“咱们这代人赚了”,我没接话。
15万买到激光雷达和双Orin芯片,账面上确实赚了。但这些省下来的钱,未来会不会以保值率、维修成本、服务体验的形式还回去?
时间会给答案。
对年轻人来说,或许当下的体验更重要——够智能、够快、够酷,这就够了。至于三五年后怎样,到时候再换车呗。
只是我这种开了二十年车的老家伙,还是习惯多想几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