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聊到买车,大家伙儿肯定都听过一个词,叫“内卷”。
听着挺深奥,但说白了,就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打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
这车价,降得让人心里直发痒,好像昨天还在踮着脚尖够的车,今天一伸手就摸着了。
好多人都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车企们争着抢着给咱老百姓送福利。
可这热闹背后,到底藏着些啥?
这场让所有车企都叫苦不迭的“内卷”,究竟是把行业拖入深渊的恶性竞争,还是说,它其实是一场残酷但必要的“大浪淘沙”,正在把咱们中国的汽车产业逼成一个真正的世界级强者?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聊聊。
要说这场价格战有多猛,那真是跟开了闸的洪水一样。
带头冲锋的,就是现在风头正劲的比亚迪。
人家也不跟你客气,直接上来就是一记重拳,把秦PLUS这款热门车的价格,一下子拉到了八万块钱以下。
这一下可不得了,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炸弹,整个市场都炸开了锅。
其他车企一看,好家伙,你不讲武德,那我也不能干看着啊。
于是,大家纷纷跟进,什么“电比油低”,什么“限时优惠”,各种降价的招数五花八门,一个比一个狠。
粗略算算,光是今年头几个月,降价的车型就有好几十款,到了五月份,这个数字更是直接冲到了一百多款。
对于想买车的人来说,这当然是好事,选择多了,价格低了,买车的门槛实实在在地降低了。
但咱们也得想想,车企又不是开善堂的,这么个降价法,他们图啥呢?
其实,这背后不是车企们突然大发善心,而是一场被逼无奈的“生死存亡战”。
这锅“内卷”大杂烩,是好几个原因一起炖出来的。
首先一个大背景,就是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那碗“增量”的饭,已经吃到头了。
啥叫增量?
就是以前市场大,每年都有很多第一次买车的新客户,车企们就像在开自助餐,大家都能吃饱。
可现在呢,情况变了,该买车的家庭,大部分都已经有车了,市场进入了“存量”阶段。
也就是说,自助餐结束了,现在桌上就这么多菜,你想多吃一口,就得从别人的盘子里抢。
数据看得很清楚,去年咱们国家汽车总销量看着还行,涨了百分之四点五,但仔细一看,国内市场的增长连百分之二都不到。
专家都说,未来几年,国内每年能卖掉的汽车数量,基本上就稳定在两千六百万辆左右了。
蛋糕就这么大,分蛋糕的人却一点没少,这不就得打起来抢吗?
光是国内市场饱和还不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咱们的汽车想“走出去”,也遇到了麻烦。
本来,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造出了好车,用自己的大船运到国外去卖,是多提气的事儿。
可人家欧美一些国家不乐意了,一看你中国的车又好又便宜,这还了得?
于是就开始想方设法地给你使绊子,一会儿加高关税,一会儿设置各种技术门槛,不让你顺顺当当地进去卖。
这下好了,出海的路变窄了,大量的产能和竞争压力,就只能重新挤回国内市场。
你想想,本来就不大的屋子里,又涌进来一大堆人,能不挤得喘不过气吗?
更何况,咱们自己家里的“屋子”本来就有点乱。
咱们国家有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超过两百家。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好比一条街上,密密麻麻开了一百家小卖部,卖的东西都差不多,最后大家除了拼谁的鸡蛋更便宜,也没别的招了。
而在国外成熟市场,比如美国、日本,早就形成了几个大巨头说了算的局面,前三家企业就能占到市场的一大半。
咱们呢,市场份额比较分散,前三名加起来才占了三分之一多点。
这种格局就导致了竞争特别混乱,很多技术落后、产品没亮点的企业,也能靠着低价勉强活着,结果就是把整个市场的水搅得更浑。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听到了一些声音,在高喊“反对内卷”、“要良性竞争”。
喊话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说白了,一大部分是在这场残酷竞争里快要撑不住的企业。
他们的车卖不动,技术也跟不上,眼看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这时候喊“反内卷”,其实心里想的是:“各位大哥行行好,跑慢一点,让我喘口气。”这是一种弱者的呼救,是打不过就想让裁判改规则。
当然,也有一部分是行业里的一线员工,每天累死累活,利润却越来越薄,他们感到身心俱疲,希望行业能回归正常。
但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优胜劣汰。
你可以说竞争太残酷,但你不能说不要竞争。
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市场“太卷”,其实是在给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极端的“内卷”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有些代价甚至会转移到我们消费者身上。
最直接的,就是整个行业的利润被压得低得可怜。
前几年,汽车行业还能有百分之七左右的利润率,现在呢,已经跌破了百分之四。
也就是说,车企辛辛苦苦造一辆十万块钱的车,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所有环节加起来,最后可能就赚三千多块钱,这生意做得实在憋屈。
企业不赚钱,哪来的钱去搞研发、去创新、去做更好的产品呢?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质量和服务的隐患。
车企为了降成本,就得拼命压榨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
供应商的利润被挤干了,甚至亏本供货,你还能指望他用最好的材料和工艺吗?
“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长此以往,我们买到的车,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质量可能就会打折扣。
同时,下游的经销商,也就是我们常去的4S店,日子也不好过。
很多经销商卖车不赚钱甚至亏钱,倒闭的也不在少数。
这就意味着,你今天图便宜买的车,明天可能就找不到地方做保养和维修了。
特别是现在的新能源智能汽车,非常依赖厂家的软件升级和售后服务。
万一这家车企在“内卷”中倒下了,那你这辆“智能汽车”很可能就变成了一块无法升级、功能受限的“板砖”,这才是最坑人的。
那么,面对这团乱麻,到底该怎么办?
光是抱怨和呼吁是没用的,真正的出路,还得靠车企们“反求诸己”,把功夫下在自己身上。
与其在价格上跟别人刺刀见红,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怎么能造出真正与众不同的好产品。
你降价一万,我推出一项能让续航翻倍的电池技术;你送全车贴膜,我拿出一套让新手也能轻松倒车入库的智能驾驶系统。
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是别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的“护城河”。
市场这么大,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各式各样的,没必要所有人都挤在“便宜”这一条道上。
你可以学学那些高端品牌,把服务做到极致,让车主感受到尊贵;也可以专注于某个特别小的领域,比如专门造硬派越野或者复古小车,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口碑。
当你的产品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你自然就跳出了低价竞争的泥潭。
当然,政府这个“裁判员”也不能闲着。
政府要做的不应该是强行不让降价,而是要划定一个公平竞争的底线,严厉打击那种为了挤垮对手而恶意亏本销售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和推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
让那些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去整合那些落后的企业,把两百多家车企,慢慢优化成几十家、十几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
这样一来,市场秩序会好很多,资源也能集中起来干大事。
这就像修剪一棵大树,剪掉那些弱小杂乱的枝条,才能让主干长得更粗壮、更挺拔。
这场“内卷”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痛苦的考验,但也可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机遇。
它正在用最残酷的方式,筛选出真正有实力的选手,逼迫他们不断进化。
等这阵风暴过去,能站着活下来的,或许就是那些未来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汽车赢得荣耀的真正强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