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在等的“启境”,中国汽车工业的2.0时代正在逼近
你知道吗?就在前几天,央视《对话》栏目上,广汽集团的冯兴亚和华为的靳玉志共同揭开了一场令人期待的跨界合作新篇章——他们携手打造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启境”,终于有了更清晰的面貌。首款车型预计将在2026年中问世,而这,不只是中国汽车的一次升级,也是智能化时代的一场豪赌。
当冯兴亚聊到这款车时,忍不住笑着“剧透”了一句:“它会让人眼前一亮。”听起来随口一提,但从他话语中的自信,以及靳玉志毫不客气的补充“它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能化解决方案”,你会觉得,这绝非一辆普通汽车。启境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不妨从身边的场景说起。
你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停车场。打开车门,座椅根据你的身高自动调整到你最舒服的位置。你准备驶离车位时,车主动提醒你左后侧正有行人经过;驶上夜晚的路,路灯昏暗时,它的暗光摄像头已及时为你亮起警示灯。你喜欢的歌正在播放,方向盘的触感如此得劲,路过一片空旷的街道时,它甚至用一声轻快的提示音鼓励你,可以试试新的舒适驾驶模式。
这不是科幻,也不是图纸上的概念车,而是启境的日常。得益于华为乾崑智能化解决方案,启境首款车型的安全性能做到了行业的“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防碰撞”。简单打个比方,车里的智能系统不光是一双“眼睛”,它可能比你还“心细如发”。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以及一系列无感摄像头集合为一个整体,就像“老司机”全程守护,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路况,捕捉细节和反应速度都会快得如同未卜先知。这样一说,驾车就不仅是技能,可能还有点像人与智能的亲密对谈。
视觉也不给人留遗憾。启境的首款车型由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主导设计,说起来吧,8个月硬是“憋出”几十轮方案,只为让它每一处的线条都精准到位。怎么个好看法?设计师用了“流动光影语言”和“运动风张力”两大关键词。专业词汇先放一边吧,总之这个车“你只要看一眼”,有可能真动心。靳玉志打趣:连我们领导都拍板了——很型,甭提了。
你可能会有个疑问,智能化大潮已经吹了好几年,启境真的能有那么出类拔萃吗?在广汽和华为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广汽搞车,已经创新了28年,从车身设计到品质把控都已是驾轻就熟。但这次,他们换了打法,不像传统车企那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来,而是直接用上华为的独家绝活——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这个听着拗口的体系,实际意义特别现实:车企和科技方坐在一起,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反馈,每一步都是“即看即做”,大家沟通几句话,就能直接调整、更新。
这样的联手,靠谱得让人安心。过去几年里,华为已经用问界、智界这些车企合作品牌做出了漂亮成绩,让市场心服口服。现在,启境选择双向发力:既要展现硬核智能制造,也不能放弃对美学的追求——它瞄准的可不只是汽车的发烧友,而是那些追求科技、看中颜值、还有点独立意识的年轻人。正如两位大佬在《对话》中说的,启境不是冰冷的机器,它更像是一个会成长的好伙伴——通过持续的OTA升级,它会变得越来越好,逐渐衍生新的功能。要是非得找个国外品牌来类比,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思路是不是更像一台特斯拉?
聊到这儿,是不是有点吹得“离谱”?放心,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迹可循。从启境的诞生背后,可以看到未来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轨迹。它不仅是硬件性能的一次突破,更是打破“汽车生命周期”局限的尝试。过去的车,花了几十万买回来,就注定那是它的巅峰,而未来可能完全没这么简单——出厂只是开始,它会持续进化,甚至懂得结合你的生活习惯,变成一个真正“懂你”的智能伙伴。
还有一个有点让人长见识的点。你发现没有,启境的研发逻辑很像现在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模式——从源头开始就“人随流程动”,每一步都直接和用户体验挂钩。从大的角度来这种跨界协同的思路可能会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不小震动。尤其面对电动车赛道上的竞争,启境如果真能实现“看得见未来”,那确实是新工业的一次范式转变。
现在回过头来“启境”这个名字是不是挺妙的?它既有一种未来感,又不失踏实。而这个“有底气”的品牌选择在2026年登场,就像是在给整个行业划下一道接力线。从那一刻起,中国的汽车智能化或许真要正式驶入2.0的新时代了。
听着心动吧?写到这儿,其实我也开始期待了。但估计到时候,选择下单的还得是你这样对科技有“瘾”的朋友。我这人有点保守,想着再等等,看看它到底能“型”到什么程度再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