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约车司机们集体吐槽隐藏式门把手,说十个乘客,八个都得求助,自己才能顺利下车。
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你第一次用iPhone,满脸问号找Home键?
乘客找不到把手,车企秀了一把科技感,结果呢?
科技感是有了,便捷性却没了,这事儿怎么看?
要知道,这隐藏式门把手,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为了降低风阻,提高续航。
你想啊,少一个凸起,空气阻力小了,电车跑得更远了,这就像给运动员穿了件更贴身的跑衣,成绩自然好点。
同时,这玩意儿一装,整个车身线条流畅了,未来感爆棚。
对于那些追求个性的买家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眼万年”的设计。
车企也乐得如此,毕竟,谁不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用点不一样的东西来吸引眼球?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这玩意儿用起来,问题可真不少。
网约车司机们已经用血泪教训告诉我们,方便是真不方便。
这还只是小事,更大的问题是安全。
设想一下,万一出了事故,车子断电,门把手弹不出来,那车里的人岂不是成了瓮中之鳖?
尤其是在北方,冬天零下十几度,门把手冻住,那叫一个酸爽,你试试看?
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工信部也开始关注这事儿了,出了个征求意见稿,要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提要求,比如要有安全冗余,要有统一标识,还要做各种测试,防止冻住等等。
说白了,就是想让这玩意儿别光好看,还得好用,关键时刻还得靠得住。
从市场角度来看,隐藏式门把手现在有点骑虎难下。
消费者对于新东西,一开始肯定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但如果这东西影响了便利性和安全性,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记住:人们最终买单的,不是科技感,而是舒适感和安全感。
这种情况,就好比你去饭店吃饭,结果端上来一道分子料理,摆盘精致得像艺术品,但吃起来味道怪异,还吃不饱。
下次你还会去吗?
所以说,车企在追求创新和设计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用户的实际需求。
这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再漂亮的空中花园也迟早会塌。
隐藏式门把手并非完全失败,但它必须在科技感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从人性说起了。
人,说到底都是趋利避害的。
科技感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但便利和安全才是长久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标准的完善,隐藏式门把手或许能变得更好用、更安全。
但车企们也应该记住这次教训,在推出新设计时,多做测试,多听听用户的声音,别再搞出这种“反人类”的设计了。
这种情况,就好比一个厨师,光想着怎么做出惊艳的菜品,却忘了最基本的味道,那顾客肯定不买账。
要知道,设计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服务于人。
车企与其费尽心思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车辆的可靠性和舒适性上。
这就像谈恋爱,与其追求一时的浪漫,不如找一个能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网约车司机们会集体吐槽隐藏式门把手的原因。
他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乘客,任何一点不便都会被放大。
而乘客们,也用自己的实际体验,告诉了车企:科技感很重要,但实用性更重要。
记住:任何设计,都不能脱离用户的需求。
否则,再炫酷的技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最终会被市场抛弃。
人真的是太难了,既要追求科技感,又不能牺牲便利性和安全性,简直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终极形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