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区早高峰,一辆领克10EM-P悄然驶过人流密集的路口。它没有急刹、没有犹豫,辅助驾驶系统精准介入,仿佛多了个“懂你”的副驾。这套号称“千里浩瀚H7方案”的技术,到底给打工族带来了什么新体验?8月11日19:00预售在即,不少车主已摩拳擦掌。
通勤焦虑:辅助驾驶成刚需?
不少城市上班族都经历过早晚高峰的拥堵和频繁变道,“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成了常态。数据显示,2023年杭州主干道平均通勤时长达到46分钟,同比增加5.2%。而领克10EM-P首次将英伟达Thor芯片与千里浩瀚H7方案结合,在城区复杂场景下实现自动跟车、智能避障。据同花顺行业热度指数显示,今年二季度国内智能驾驶相关企业关注度环比提升12%,辅助驾驶已成为新能源车型标配之一。
政策溯源来看,自《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2024版发布后,各地对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开放测试逐步放宽。某券商首席向笔者透露:“政策红利推动了芯片算力升级和算法优化,加速了辅助系统在量产车型上的落地。”这意味着未来城市出行或将进入“半自动化”时代。
实地调研:产品体验如何落地?
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多家上市公司展示最新智能座舱与主动安全解决方案。其中吉利控股(601238.SH)公布,其旗下品牌领克今年上半年NOA(导航辅助)激活率达78%,远超行业均值。而笔者实测发现,在窄路会车、人流穿梭等场景下,这套H7方案能够自主识别并提前减速,大幅降低人为误操作风险。Wind终端数据显示,同类产品平均干预次数为每百公里9次,而领克10EM-P仅为6次,实现用户体验质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消费者仍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只要有高级芯片就能保证安全性。但实际上,算法训练数据覆盖面才是决定实际表现的关键因素。例如,比亚迪(002594.SZ)近期公告中披露,其城市NOA模型累计训练样本超过1亿公里,有效减少极端情况失控概率至0.03%。
产业链延伸:ESG风险模型分析
从财报角度看,新一代智能座舱及自动化模块正逐步影响整条供应链ESG表现。一方面,高算力芯片带动电子元器件厂商订单增长;另一方面,对道路安全和能源消耗提出更高要求。例如中科创达(300496.SZ)通过AI视觉算法助力节能降耗,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800吨。此外,据证监会披露,今年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回撤控制在3%以内,但细分赛道如智慧交通、主动安全设备则实现超越基准利率35基点以上收益。
专家访谈实录:
『某基金经理向笔者表示:“市场对于‘全国都能开’的新型辅助系统非常看好,但投资时应关注其长期可维护性及软硬件迭代速度,否则容易陷入短期概念炒作。”』
三项可操作建议:
1.资产配置策略建议优先布局拥有核心算法研发能力及数据积累优势的上市公司,如吉利控股、中科创达等。
2.购车决策时应重点考察实际道路适应性与OTA升级频率,而非单纯追求硬件参数。
3.关注相关政策动态,把握区域试点扩容窗口期,可考虑参与产业链上下游ETF或定投基金分散风险。
认知误区警示:
不少消费者认为通用型AI芯片就是万能保障,其实真正决定车辆稳定性的,是背后的海量场景学习和持续迭代机制。“买新不如买对”,选择成熟的数据驱动型平台远胜于盲目追新款式。
结尾闭环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愿意把自己的上下班时间交给一个不断自我进化的人工副驾吗?如果科技真的让生活省心省力,我们还需要担心堵车带来的烦躁吗?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