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革命 中国供应链 全球新主导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车轮上的革命 中国供应链 全球新主导

变革已至。百年汽车工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这是一场彻底的革命。电动化与智能化双重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汽车产业抓住了这次历史机遇。从追随者到引领者。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

中国汽车出口正以惊人速度增长。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达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中国汽车突破地域壁垒、叩开全球市场的有力证明。更值得关注的是出口结构的变化。新能源车型正在成为绝对主力。前6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7.02万辆,同比增长39.1%。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未来。

全球汽车格局正在重新洗牌。传统燃油车时代。关键零部件基本被欧洲、美国和日本企业所主导。那时中国车企要生产这些零部件。就得跟外企合资。跟在外国汽车巨头后面走。自动变速箱曾受日本企业牵制。给国内整车企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但如今。时代已经改变。

电动化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传统汽车的核心发动机和变速箱正被"电池、电机和电控"取代。中国在相关产业链已形成竞争优势。涌现出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供应商。还有地平线、禾赛科技等智能汽车软硬件供应商。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更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车轮上的革命 中国供应链 全球新主导-有驾

智能化更是中国汽车的绝对长板。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第1000万辆下线目标达成。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结构重大转变。迈向规模化、全球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芯片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智"造水平。

三年前。汽车产品如果能够实现高速公路智能驾驶。已称得上行业翘楚。现在售价20万元的新车型如果没有高速智驾功能。则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城区智驾功能也在向下渗透。部分新车型售价已低于20万元。这种普及速度令人震惊。

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崛起令人瞩目。2023年有包括宁德时代的13家中国零部件企业入选全球供应链百强企业榜。企业上榜数量仅次于日本、美国、德国。特斯拉现在中国供应链的本土化率达到90%。有60多家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进入了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供应链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

车轮上的革命 中国供应链 全球新主导-有驾

全球电动化格局主要由"中美欧"三方构成。有预测表明。到2030年。中国、欧洲和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占比分别是33%、27%和20%。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主要市场。电动化供应链本地化、近岸化趋势加速。

中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动化供应链。拥有全球约70%的电池产能。欧洲加快构建本土电动化供应链。北美形成联动的汽车产业链或者供应链。随着特斯拉工厂的建设。很多全球供应链向北美尤其向墨西哥区域集中。

智能化基本围绕这三个区域展开。到2030年。全球智能驾驶规模将近2400亿美元。智能座舱规模将突破680亿美元。智能化已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角逐的重点。欧洲深耕传统控制类汽车芯片。美国引领大算力芯片和软件。中国全面推进"软件+硬件+组件"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车轮上的革命 中国供应链 全球新主导-有驾

中国汽车出海已进入新阶段。从"产品出海"迈向"生态出海"。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企业去年海外投资约160亿美元。略高于国内投资的150亿美元。这是自2014年有记录以来。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海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国内投资额。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已从"输出产品"升级为"扎根当地、共建生态"。

车企的动态让这份"全球化蓝图"更具象。零跑汽车高调宣布启航欧洲。带着面向欧洲市场优化的智能车型叩响高端市场大门。比亚迪在马来西亚建厂的消息落地。标志着中国车企用产业链深度协同扎根东南亚市场。比亚迪在多个国家登顶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让中国品牌成为全球消费者的新选择。

从单一产品出口到全产业链布局。从区域市场突破到全球品牌认可。中国汽车正用"结构优化、形式多样、产业链协同、品牌国际化"的新叙事。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供应链重构也带来新的挑战。材料、电池、芯片和软件是新供应链核心领域。也是容易产生断链、脱链的高风险领域。全球锂、钴、镍资源的分布过于集中。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上游资源的供应缺口可能会一直存在。

电池领域存在着一定风险。不是缺电池。而是与电池相关的布局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围绕动力电池的价格波动、碳关税、投资风险、重大技术突破等均会影响供应链。

芯片需求越来越大是汽车行业的共识。但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以及产业链条面临着"三高"的挑战。高风险。高不确定性。高脆弱性。一个小的事件会影响到一个小工厂的产能。比如日本瑞萨芯片厂一场火灾。就可以让汽车减产160万辆。

汽车软件规模增加。安全问题凸显。操作系统、大模型集中化导致产业发展面临高不确定性。汽车软硬件深度绑定加深脆弱性。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挑战中蕴藏着机遇。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根据新的汽车全球化形势来探索新发展路径。在当前国际贸易关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整车销售壁垒不断增加并向供应链延伸。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高度复杂。面临地缘政治、技术壁垒和跨行业融合等潜在风险。

沿用传统的"品牌出海+整车投资"模式难以持续。推动中国整车企业和供应链与世界汽车市场深度链接迫在眉睫。产业链协同"出海"的优势不言而喻。

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科研机构等协同合作。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加速技术研发与应用。在供应链稳定性上。"抱团出海"的模式提升了整车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零部件企业能够快速响应整车生产需求。降低因国际物流、贸易政策等因素带来的供应风险。

从市场拓展层面而言。产业链协同能够提供更完善的产品与服务体系。车企在海外市场不仅销售整车。还通过本地化的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以及充电设施建设等。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增强品牌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与美誉度。

品牌建设成为"质的飞跃"关键引擎。过去。中国汽车在海外常被贴上"低质低价"标签。如今。中国车企在技术创新驱动下。以高品质、智能化、新能源化的产品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NCAP)发布了最新测试报告。测试车辆为28款车型。其中18款获得五星评级。中国品牌以13席占据绝对主导。包括11款纯电动车型。中国汽车安全的崛起为中国品牌在海外赢得了消费者信任。也获得了品牌声誉。

"用户体验"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核心战略。小鹏汽车将"品牌先行"作为"出海2.0"战略核心。国际业务总经理唐志坤强调建立品牌与用户服务能力的优先级高于销量。奇瑞将"车主健康守护计划"延伸至海外。在俄罗斯建立24小时道路救援网络。在巴西推出"7天无理由退换"服务。这些举措推动其海外用户复购率达42%。远超行业28%的平均水平。

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提升直接反映在全球主流市场排名上。据MarkLines数据。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与吉利首次同时跻身全球新车销量排行榜前10。超越本田和日产。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未来五年将是关键期。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已达586万辆。未来5年有望达到峰值。随后将逐步切换为以海外生产为主。属地化生产不仅能规避贸易壁垒。还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品和产业链方面已具备较强竞争力。应抓住海外市场电动化发展机遇。加快布局。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1900万辆。渗透率超过20%。预计到2030年渗透率将超35%。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汽车企业应坚持长期主义。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制定市场进入策略。重视品牌、质量和售后服务。逐步打造深受全球用户信赖的世界一流企业和品牌。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回头看这场变革。意义远超汽车产业本身。它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跃升。从技术追随到创新引领。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输出。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创造。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改写全球竞争规则。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全球化跃迁。

车轮滚滚向前。时代不可阻挡。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全球崛起。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