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摩展那片儿“安乐死”预备区,杵着一溜锃明瓦亮的大排,跟周围那些嗷嗷待哺的新车搁一块儿,怎么看都透着股子拧巴劲儿。车主们那些惜字如金的小纸条,写满了恋恋不舍,瞅着就让人心里头泛酸。你说这铁疙瘩,明明还生龙活虎,非得一刀切地报废,图个啥?一边厢,大排量休闲摩托的销量跟坐了火箭似的,今年咣当一下蹿了四成多,另一边厢,13年强制报废,全国各地纷纷亮起“禁摩”红灯,这不是左脚踩右脚,自己给自己添堵吗?
这强制报废的章程,向来就争议不断。拥趸们说,能汰换老掉牙的破烂儿,维系交通安全。这话乍一听没毛病,可如今的摩托车,造车工艺早就鸟枪换炮了,耐用度蹭蹭往上涨,13年就宣判死刑,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吧?砸锅卖铁攒钱买辆摩托,结果只能享受13年的使用权,这感觉,就像是长租公寓,永远少了点归属感。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是,眼下不是倡导以旧换新嘛?这强制报废的紧箍咒卡得这么死,反倒让人没了换车的念头,这不净添乱嘛?
还有那禁限行的幺蛾子,也该好好盘盘道道。上世纪八十年代那阵儿,禁摩是为了纾解交通拥堵和治安乱象,彼时情势特殊,倒也能理解。可如今都什么年月了?城市治理水准日臻成熟,摩托车科技也迭代更新了,还抱着老黄历不撒手,是不是有点食古不化了?西安那边放开摩托车通行都好几年了,结果呢?非但没鸡飞狗跳,摩托车事故率反倒逐年下降。这板上钉钉的数据摆在那儿,总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说白了,摩托车这玩意儿,在洋人那儿早就玩出花儿来了。意大利的杜卡迪,美利坚的哈雷,东瀛的川崎,个个都是金字招牌,不仅能闷声发大财,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门面担当。咱中国,摩托车产量傲视全球,可在高端市场和摩托车文化这块儿,跟人家比起来还是差着火候。究其原因,政策掣肘恐怕难辞其咎。
眼下,咱们国家正铆足了劲儿搞消费提振和产业转型,摩托车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拼图,盘活了,就能撬动内需增长。相关部门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一下既有政策,在筑牢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给摩托车产业解开镣铐,松绑助力?毕其功于一役或许有点难度,可以先试着延长报废年限,逐步放开强制报废;先在部分区域试点解禁,再着手建立分类管理制度。
归根结底,还是得转变治理思路。别再一门心思地搞“一刀切”式禁绝,要学会精耕细作,变“堵”为“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交管部门完全可以仰仗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能。行业协会也得撸起袖子加油干,规范骑行文化。摩托车不只是个代步工具,它还承载着人们对风驰电掣的向往和不落俗套的个性表达。
再回到那些即将“寿终正寝”的摩托车。那些车主手书的便笺,饱含的不仅是对爱车的眷恋,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执着。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大前提下,让这股“两轮经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才是对管理者最大的考验。唯有当政策能够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消费者权益,这万亿级的消费蓝海,才能真正奔涌而出。否则,那些光鲜亮丽的摩托车,就只能在报废场里,徒劳地发出最后的呜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