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路费重启在即,油车面临双重缴费,电车免费时代将终结?

最近,只要几个有车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的话题总会不自觉地绕到养车成本上。

开燃油车的朋友们时常看着油价表叹气,而开新能源电车的朋友们,心里也开始犯嘀咕,琢磨着现在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这种有点焦虑又有点迷茫的气氛,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传闻,那就是已经淡出我们视野十几年的“养路费”,似乎有了要重新回到大家生活中的迹象。

养路费重启在即,油车面临双重缴费,电车免费时代将终结?-有驾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

这笔钱如果真的要收,又会怎么影响我们每一个开车人的钱包呢?

今天,咱们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好好地理一理,看个究竟。

要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每天开车跑的这些平坦宽阔的公路,是谁在出钱维护?

修路要花一大笔钱,这我们都知道,但公路建成之后,日晒雨淋,车来车往,也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花钱去养护的。

这笔养护的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来源于一项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税,叫做“燃油附加税”。

时间拨回到2009年,国家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革,叫做“费改税”。

简单来说,就是取消了以前那种直接按车辆收取的“养路费”,而是把这笔费用巧妙地加到了我们日常加的汽油和柴油价格里。

从那时候起,我们每次去加油站,加油机上显示的价格,其实都包含了一部分用于公路养护的税费。

可以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每一位燃油车车主,都是国家公路网的默默贡献者。

你开的里程越多,加的油越多,为公路养护贡献的也就越多,这个模式在当时看来,是相对公平且高效的。

然而,时代的发展总是会带来新的变化。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去年一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就达到了惊人的九百多万辆。

这些车不烧油,只用电,它们同样每天行驶在公路上,对道路造成磨损,但因为不加油,所以它们完全绕开了“燃油附加税”这个收费渠道。

养路费重启在即,油车面临双重缴费,电车免费时代将终结?-有驾

路上跑的“免费”车辆越来越多,而缴纳养路费的燃油车虽然总量还在,但新增的贡献几乎没有。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负责公路养护的资金池,水流进来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流出去的速度。

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测算,全国公路养护每年的资金缺口可能高达数千亿元。

这么大一个窟窿,如果不及时想办法堵上,路况变差、道路失修是迟早的事。

所以,为了保障我们所有人都能继续享用安全、通畅的公路网络,改革现有的收费体系,让所有道路使用者都公平地承担起养护责任,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这个消息一出来,反应最强烈的,无疑是广大的燃油车车主。

他们普遍感到一种委屈,核心的槽点就集中在“重复收费”这四个字上。

很多司机师傅的逻辑非常朴素也很有道理:我加油的时候,油价里已经为养路交过一次钱了,如果现在再让我按照跑了多少路或者过某个收费站再交一次钱,这不等于一回事收了我两遍钱吗?

这种感觉,就好比你买了一张电影票,进场时已经检过票了,看到一半,放映员又跑过来说,因为你占了座位,所以要再交一笔座位使用费,这换谁心里都不舒服。

更何况,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燃油车的市场价值本身就在不断缩水,保值率一年比一年低,很多车主本就承受着资产贬值的压力。

现在如果再增加一项新的收费,无疑会让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所以,燃博车主们的核心诉求非常明确,那就是追求一个“公平”。

要么,就把油价里包含的税费拿掉,让油价回归其本身的成本,然后所有车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照一套全新的、统一的标准来缴费;要么,就不要搞这种让人感觉被“双重征收”的方案。

当然,燃油车主觉得委屈,新能源电车车主们也不能觉得事不关己。

过去几年,电车之所以能快速普及,除了环保理念的推广,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成本低,特别是“免费用路”这一点,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这其实是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了鼓励和扶持一个新兴产业而给予的政策红利。

但当这个产业已经从幼苗长成大树,新能源车保有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的时候,继续享受完全的“免费午餐”,对于庞大的燃유车主群体来说,就显得不再公平了。

养路费重启在即,油车面临双重缴费,电车免费时代将终结?-有驾

因此,让电车也加入到公路养护的“众筹”队伍中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

那么,针对电车,未来的费用可能会怎么收呢?

目前讨论比较多,并且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探索的,是一种叫做“里程税”的模式。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你的车辆实际行驶的里程数来计费。

这种方式比燃油税更加精准,因为它直接和你对道路的使用强度挂钩。

你跑得多,对道路磨损大,就多交一些;你买个车大部分时间停在车库,跑得少,就少交一些,这听起来也合情合理。

更有甚者,未来的里程税还可能引入“车重”这个变量。

道理很简单,一辆自重接近三吨的大型电动SUV,和一辆只有一吨多点的微型电动代步车,行驶同样一公里,对路面的压力和损耗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按照车重分级,越重的车每公里的收费标准越高,也更能体现精细化和公平性。

根据一些分析预测,如果这种模式在全国推行,一辆普通的家用电车,根据其车重和每年的行驶里程,可能需要额外支出一千五到四千元不等的道路使用成本。

这笔钱虽然不至于完全抵消电车在能源花费上的优势,但确实意味着“零成本用路”时代的终结。

面对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定部门也正在进行审慎的研究和讨论,力求能找到一个平衡各方利益、技术上可行、社会又能普遍接受的方案。

目前来看,未来的改革方向可能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个是被广泛讨论的方案,即先将燃油税从油价中剥离出来,让油价回归纯粹,彻底解决燃油车主关于“重复收费”的顾虑。

然后,再建立一套全新的、覆盖所有机动车的道路使用收费体系。

另一个方向则更多地依赖科技手段,比如利用先进的车联网技术,通过车辆自带的智能设备精确记录行驶里程,以此作为收费依据。

这个方案的优点是精准高效,但缺点也同样突出,那就是如何保障数以亿计的车主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有万无一失的制度设计。

此外,还有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思路,就是将“养路费”升级为“环境税”或“碳税”,不仅仅考虑车辆对道路的物理磨损,更将其对环境的影响纳入考量。

这样一来,收费不仅是为了养路,更是为了通过经济杠杆,引导全社会向着更绿色、更低碳的出行方式转变,这与我们国家长远的“双碳”战略目标也是高度契合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