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政策寒冬”,低价策略为何成最大软肋?

“这下完了,咱们的车卖不动了!”2025年中,俄罗斯一纸新政如晴天霹雳,让奇瑞、吉利等中国品牌销量急转直下。莫斯科街头曾经风光无限的国产汽车,如今库存堆积如山,经销商更是宁愿亏本清仓也不敢进货。到底是什么让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栽了跟头?难道靠性价比打天下真的行不通了吗?

俄罗斯突然收紧平行进口政策,还大幅提高报废税,这一招直接将依赖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中国品牌打回原形。三年前还被西方制裁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本土制造业,如今靠着国家补贴和政策扶持强势反弹——拉达汽车产线加班加点,销量短时间内暴涨34%。这可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典型的“国家队”出手撑腰,把自家娃顶上去。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政策寒冬”,低价策略为何成最大软肋?-有驾

放眼全球,不少国家都在用类似套路保护本土产业。印度欢迎特斯拉建厂,但随即把进口电动车关税抬到100%,逼得马斯克只能乖乖投产当地;巴西早就通过工业产品税硬生生把大众、福特这些老牌巨头绑住半条产业链。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外国企业想要混得好,在别人地盘上赚大钱,就必须有真家底,否则随时可能被切断供应链脖子。

说白了,中国车企这次吃亏主要因为太相信价格战能解决问题。在莫斯科,一辆奇瑞比国内还便宜30%,表面看似抢占市场神操作,其实是在往自己挖坑。对比之下,特斯拉敢花70亿欧元在德国建超级工厂,就是算准欧盟碳排放政策迟早会落地,所以提前扎根欧洲。而不少国产品牌却只顾卖车,从没认真考虑组装厂建设和长远布局,这种做法无异于坐以待毙。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政策寒冬”,低价策略为何成最大软肋?-有驾

更糟糕的是信任危机已经悄然形成。经销商担心明天又来个新政调整,不敢备货,只能宁愿赔钱清仓。这种恐慌远比销量滑坡更加致命,因为它直接击碎了多年积累起来的口碑。一位横店群演张某透露:“手机圈小米当年也是这样,被罚款查税弄得晕头转向,现在回过神来也晚。”同理,中国汽车企业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很可能重蹈覆辙。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政策寒冬”,低价策略为何成最大软肋?-有驾

那么,有没有破解之道?业内专家建议,应借鉴三星当年应对越南关税时采用的迂回战术,将生产线迁移至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俄方友好邻国,以规避单一市场风险。同时,可以效仿华为模式,与当地资本合资,即使利润分成减少,也胜过整盘被端掉。此外,要注重技术储备,比如锂电池核心技术或智能驾驶专利,这样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让人家想搞保护主义也无计可施。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政策寒冬”,低价策略为何成最大软肋?-有驾

看看比亚迪如何闯入欧洲市场——柏林工厂不仅生产新能源汽车,还配套建设储能电站,当地争相给予补贴支持。这说明一个硬核实力派带着真金白银和技术含量进场,自然赢得尊重和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没有几把刷子,只靠价格拼杀,无异于沙滩上盖楼,看似热闹,却难以长久立足。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政策寒冬”,低价策略为何成最大软肋?-有驾

现实就是这么骨感:全球化并非人人皆赢,是实力与智慧较量的大舞台。不懂变通、不抓重点,只知道拼价格,那就是给自己挖坑埋雷。如果下一次再出海,还想着走捷径,那只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中国企业真的准备好了迎接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吗?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挑战,我们该如何拿出真功夫守住自己的江山?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政策寒冬”,低价策略为何成最大软肋?-有驾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