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崛起,40万豪车市场洗牌,传统油车遭遇挑战

最近这些年,只要一聊到汽车,尤其是豪华车,大家可能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

过去,咱们要是手头有个三四十万、四五十万的预算想买辆好车,那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奔驰、宝马、奥迪这几个德国品牌,或者是以做工精细闻名的雷克萨斯。

开上这些车,不仅自己觉得舒服,在别人眼里也显得有面子,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

但是现在,情况好像不太一样了。

自主品牌崛起,40万豪车市场洗牌,传统油车遭遇挑战-有驾

越来越多的人在买车的时候,会把目光投向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比如理想、蔚来、问界等等。

而且,很多人还觉得,花同样的钱,买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在科技配置、乘坐舒适度和智能化体验上,要比那些传统的豪华燃油车强不少。

这就让很多人开始琢磨一个问题:是不是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传统豪华品牌,现在真的没那么吃香了?

它们的品牌光环,还能像以前一样值钱吗?

特别是40万元这个价格,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分界线,一边是传统的老牌豪华车,另一边则是势头正猛的国产新势力。

咱们先来看看那些传统豪华品牌最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从各种公开的数据来看,确实不太乐观。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发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进口汽车的数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同比下降了三成还多。

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要知道,进口车里占大头的,基本都是豪华品牌。

这说明,从海外运到中国来的豪车,卖得不如以前好了。

可能有人会说,进口的卖不动,那在中国生产的本土化车型总该没问题吧?

毕竟奔驰、宝马、奥迪在国内都有工厂。

但现实是,国产的这些豪华车销量也同样在下滑。

今年一到六月份,宝马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15.5%,奔驰下降了14%,奥迪也下降了10.2%。

就连一直很受追捧的保时捷,销量也滑落了将近三成。

面对这种卖不动的局面,这些大品牌最直接的应对方法就是降价促销。

现在去4S店逛一圈就能发现,豪华车的优惠力度是相当大的。

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豪华车的整体优惠幅度都超过了25%,到了7月份更是达到了27.2%的高点。

这是什么概念呢?

自主品牌崛起,40万豪车市场洗牌,传统油车遭遇挑战-有驾

就是说一辆官方指导价50万的车,优惠个十二三万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就拿雷克萨斯ES这款车来说,前几年那可是要加价才能提车的香饽饽,现在呢?

在广州的一些4S店,低配车型的裸车价格已经降到了25万以内,销售人员还会告诉你,如果办分期贷款或者有旧车置换,价格还能更便宜。

这种变化,放在几年前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

然而,传统豪华车卖得不好,并不代表整个豪华车市场在萎缩。

恰恰相反,整个市场的蛋糕其实是在不断变大的。

从几年前到现在,豪华车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占比,从不到6%一路涨到了超过18%。

这说明,有钱买好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可问题是,蛋糕虽然变大了,但原来那些主要的玩家,像奔驰、宝马、奥迪,分到的份额却变少了。

那么多出来的市场被谁抢走了呢?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我们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

你看,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车交付了将近20.4万辆车,蔚来也交付了超过7.4万辆。

作为对比,同样是二线豪华品牌的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是7万多辆。

这么一比就能看出来,自主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甚至在销量上已经超过了一些老牌的二线豪华品牌。

那么,是不是说传统豪华车就全线败退了呢?

也不是。

仔细分析市场会发现,40万元这个价格点,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观察窗口。

在这个价格线的两边,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竞争格局。

在30万到4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可以说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自主品牌崛起,40万豪车市场洗牌,传统油车遭遇挑战-有驾

从销量榜单上能看到,特斯拉的Model Y依然是绝对的王者,但紧随其后的,是问界M8、理想L7、腾势D9这些国产新能源车型,它们都排进了前十名,销量甚至超过了曾经这个价位的热门车型奥迪A4L。

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年7月份,在这个价格区间里,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历史性地超过了50%,达到了52.5%,这意味着,对于预算在三四十万的消费者来说,选择新能源车的人已经比选择燃油车的人更多了。

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转变,说明新能源车在这个核心市场已经从一个补充选项,变成了主流选择。

但是,一旦价格超过40万元,情况就反过来了。

在40万元以上的更高端市场,传统豪华品牌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销量榜的前几名,被奥迪A6L、奥迪Q5L、奔驰GLC和奔驰E级这几款经典车型牢牢占据。

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在这个价位,传统燃油车仍然占到了六成以上。

这就像是传统豪华品牌凭借多年的品牌积累、深入人心的商务形象以及大家公认的机械性能,构筑起的一道防线,暂时抵挡住了新能源浪潮的冲击。

毕竟对于很多企业主或者有商务需求的用户来说,一辆奔驰E级或者奥迪A6L所代表的身份和价值,暂时还是很多新品牌无法替代的。

不过,这道看起来很坚固的防线,也并非高枕无忧。

最新的数据已经显示出了一些松动的迹象。

就在今年的六月和七月,40万元以上市场里燃油车的占比已经连续两个月下滑,跌破了60%的关口。

与此同时,一大批定价在40万甚至更高的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型正在发起猛烈的进攻。

比如,起售价接近50万的问界M9,已经好几次实现单月销量过万的成绩;理想L9也一直是这个价位的热门选择;华为和奇瑞合作推出的尊界S800,上市两个多月订单就突破了一万台;更不用说售价超过百万的仰望U8,已经开始在路上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这些车型的成功,都证明了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更高价值的市场上和国际巨头掰一掰手腕。

说到底,这场市场格局的剧烈变动,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豪华”这个词的理解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过去,我们评价一辆车好不好、豪不豪华,看的是它的发动机技术、变速箱匹配得顺不顺、底盘开起来稳不稳,也就是所谓的“三大件”。

但现在,新一代的消费者,特别是中国的消费者,他们对豪华有了新的要求。

他们更看重车里的那块中控大屏幕是不是够大够清晰,车机系统用起来是不是像手机一样流畅,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能不能在堵车或跑高速的时候帮自己分担压力,以及车内的空间和舒适性配置,比如现在大家常说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能不能给家人带来更好的乘坐体验。

而这些新的豪华标准,恰恰是传统豪华品牌目前相对薄弱的环节,却是我们自主品牌的强项。

当问界的鸿蒙车机系统能提供非常顺滑智能的交互体验,当理想汽车精准地抓住了家庭用户的需求,把车打造成一个移动的舒适空间时,传统豪华车引以为傲的操控感和机械质感,在日常的城市通勤场景下,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就没有那么突出了。

所以,对于那些传统豪华品牌来说,要想守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光靠吃老本肯定是不行了。

它们必须一方面保持自己在机械制造和驾驶感受上的传统优势,这是它们的根基;另一方面,也必须放下架子,努力在智能化、软件体验和用户服务这些新赛道上追赶上来,真正去适应和满足当下消费者对于一辆好车、一辆豪华车的新期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