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交付超4万,600亿研发投入成核心竞争力

周末跟朋友吃饭,聊到现在的电车市场,有个观点很有意思:他说现在看车企,不能只看财报上的利润,得看它为未来交了多少“税”。

这个“税”,就是研发投入。

当时没细想,回来一琢磨,这话说得挺到位的。

最近蔚来月销过了四万这个坎,很多人都在欢呼,觉得是熬出头了。

蔚来交付超4万,600亿研发投入成核心竞争力-有驾

各种文章也都在分析,说这是因为他们砸了几百亿搞自研,弄出了什么芯片、操作系统之类的“护城河”。

这个逻辑当然没错,但我觉得,大家可能把因果关系,或者说,把这笔账的算法给搞反了。

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一笔关于“研发税”的账。

公开信息能查到,蔚来这些年累计的研发投入,大几百亿是有了。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们做个最简单粗暴的除法。

截止到这个四万月销的节点,蔚来历史总销量大概在六七十万台左右。

就算按600亿研发投入和60万台总销量来算,平摊到每一台已经卖出去的车上,研发成本是多少?

十万块。

也就是说,每一个早期支持蔚来的车主,在他们付出的三四十万车价里,有差不多十万块,是在为一套他们自己可能永远也用不上最新版本的技术,提前“纳税”。

这笔钱没有变成更厚的座椅海绵,也没有变成更炫酷的轮毂,而是变成了实验室里的一行行代码、一张张芯片设计图。

从财务上看,这简直是疯了。

一家公司,在连年亏损、嗷嗷待哺的时候,选择了一条最难、最烧钱的路。

这在很多信奉“现金流为王”的投资人眼里,属于典型的“不务正业”。

毕竟,隔壁的“集成商”同行们,靠着买来的技术,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也能攒出一台车,也能卖得不错。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的战略分歧:造车,到底是当一个“攒机大师”,还是当一个“挖井人”?

“攒机大师”的逻辑很简单,我称之为“菜单式造车”。

英伟达的芯片、博世的底盘、大陆的刹车、宁德的电池……全球顶级的供应商就是一张菜单,我只需要根据我的品牌定位和成本控制,勾选最合适的菜品,然后找个厉害的产品经理把它们拼在一起,再设计个好看的外壳,这车就能卖了。

这条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快、省钱、风险低。

你不需要养几千人的研发团队,不用担心芯片流片失败,财报上的窟窿也小得多。

在行业发展的早期,这几乎是所有新势力的唯一选择。

蔚来交付超4万,600亿研发投入成核心竞争力-有驾

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拿着同一份菜单点菜时,你做的“满汉全席”和隔壁老王做的,本质上味道差别能有多大?

最后只能卷价格、卷配置、卷销售话术。

大家在同一个维度里,进行低水平的内耗。

而“挖井人”的逻辑,是反过来的。

他们觉得,菜单上的菜品,终究是别人的。

要想做出真正独一无二的味道,必须得自己种菜、自己炼油、自己养猪。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全栈自研”。

这是一场赌上身家的豪赌。

挖井,你不知道要挖多深才能出水,甚至不知道这下面到底有没有水。

这几百亿的研发投入,就是挖井的成本。

在挖出水之前,每一铲子下去,都是净亏损。

财报难看,被市场质疑,股价坐过山车,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蔚来月销四万这个数字,在我看来,它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挖井挖了十年后,终于听到了一点点水声。

这声音告诉市场两件事。

第一,全栈自研带来的体验差异,开始被用户真金白银地投票认可了。

当你的操作系统能把导航、智能驾驶、换电站预约和车辆底层管理全部打通,实现一种“丝滑”的联动时,这种体验就不是“攒机大师”能轻易模仿的。

比如你导航去换电,系统自动帮你预约,到了站点车自己停进去,换完电导航自动恢复。

这种深度整合的体验,背后就是自研的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功劳。

它不是某个参数的胜利,而是“体系”对“零件”的胜利。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主权”带来的长期优势。

很多人可能觉得,自研芯片无非就是省点采购成本。

蔚来交付超4万,600亿研发投入成核心竞争力-有驾

这格局就小了。

真正的价值在于两方面:一是迭代速度。

你自己家的工程师,可以为了一个功能,去改动芯片的底层代码。

而如果你用的是供应商的方案,你只能等他的年度更新,求着他给你开放接口。

一来一回,产品的进化速度天差地别。

二是成本结构的优化。

自研不是单纯为了省一颗芯片的钱,而是可以通过软硬件的深度协同,用更少的硬件实现更好的功能,从而优化整个系统的成本。

这叫“结构性降本”,比跟供应商砍价那几毛钱,段位高多了。

当然,听到水声,不代表就已经挖到了金矿。

这几百亿的“研发税”,现在才刚刚开始看到一点“退税”的苗头。

这个四万的月销,能不能稳定住?

能不能转化为实打实的利润,把过去挖井的坑给填上?

这都是未知数。

而且,更残酷的现实是,商业世界里,充满了“挖井人”渴死在井边的故事。

不是你投入了,就一定有回报。

战略方向、执行效率、市场时机,甚至运气,都缺一不可。

我们今天看到蔚来这个样本,是因为它暂时“赌”对了。

在它背后,有无数个同样选择了挖井,但最终没能听到水声的公司。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蔚来月销破四万,与其说是什么护城河的胜利,不如说,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当下的制造业里,一种近乎“古典主义”的商业逻辑,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那就是愿意为长期价值,支付巨额的短期成本。

愿意相信,最难走的路,风景也许真的不一样。

这种“一根筋”式的投入,在今天这个讲究“短平快”和“性价比”的时代,显得尤其奢侈。

但或许,真正的壁垒,从来都不是某个单一的技术参数,而是你为了达到这个技术,所付出的那些别人不愿意、或者没能力付出的时间、金钱和代价。

这笔账,市场会慢慢算清楚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