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件挺让大伙儿琢磨不透的事儿,主角是咱们都非常熟悉的小米。
事情是这样的,很多排着长队等着提小米SU7新车的准车主,突然间收到了一条有点“霸道”的通知。
内容很简单:车子还在生产线上排着队呢,有些甚至要等上大半年,但你必须在七天之内,把剩下的几十万车款全部付清。
如果不付,那不好意思,你的订单就可能被取消,之前交的定金也拿不回来了。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操作有点不合常理。
咱们平时买东西,尤其是买车这样的大件,不都是等车到了店里,自己亲眼看过、摸过,确认没问题了,才把最后的尾款交齐吗?
怎么到了小米这里,规矩就变了呢?
车还没影儿呢,就得先把钱全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小米店大欺客,还是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隐情?
咱们先来看看小米官方是怎么解释的。
面对大家的疑问,小米方面很快就出来说明情况,他们表示,这个要求并不是针对所有客户的,而是只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的用户。
那么,什么算是特殊情况呢?
小米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有些客户自己主动联系小米,说希望能晚一点再提车;还有一些客户,在办理贷款手续的时候不太配合,或者在一些车友群里、社交平台上,流露出不太想要车的意思,比如抱怨等车时间太长,或者觉得别的车降价了,自己买亏了等等。
小米认为,这些迹象表明这些客户最终提车的意愿可能不高,风险比较大。
这么一听,似乎也能理解小米的难处。
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新车一款接一款,价格战也是打得火热。
对于等了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消费者来说,心态确实容易发生变化。
可能当初下定金的时候觉得这车是“梦中情车”,非它不买,可等了这么久,市场上又出了好几款配置更高、价格还更便宜的新车,心里难免会打起小算盘。
有些准车主算了一笔账,发现如果现在提车,万一将来二手车价格不好,亏的钱可能比那几千块的定金还要多。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可能就会选择放弃提车,宁愿损失定金,也算是及时止损。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只是一个个人选择,但对于车企来说,这可就是个大麻烦了。
特别是像小米这种根据订单来安排生产的模式,你下了订单,工厂那边就已经按照你的要求,比如颜色、内饰、配置等,开始采购零件、安排生产计划了。
这就像是裁缝给你量身定做了一件西装,布料都裁好了,结果你说不要了。
这件为你量身定做的车,一旦你不要,就成了库存车,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还很难再卖给其他人。
所以,小米提前要求这些他们认为“高风险”的用户支付尾款,说白了,就是想用真金白银来测试一下你的购买诚意,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要买。
这是一种筛选客户、降低自身经营风险的手段。
还有人分析,这也是为了打击那些囤积订单,想等车子紧俏时加价转卖的“黄牛”,通过提高资金门槛,让他们玩不下去。
道理我们都听明白了,但关键问题是,这个做法在法律上、在情理上,到底站不站得住脚呢?
这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一部分人认为,小米的做法是合规的。
因为在大家掏定金的时候,都得同意一份购车协议,而有人就把这份协议翻了出来,发现里面确实有这么一条,大概意思就是小米有权在任何时候通知你支付余款,你收到通知后就得在规定时间内付清,否则就算你违约。
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说,合同就是合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既然你当初点了“同意”,就说明你接受了这个条款。
做生意讲究契约精神,不能签了合同又反悔。
但是,更多的人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同。
他们认为,这个条款明显不公平,有点“霸王条款”的味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完全颠覆了我们这个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家普遍认可的交易习惯。
你想想,你去任何一家4S店买车,不管是国产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流程基本都是一样的:车子从厂家运到店里,销售通知你来验车,你里里外外检查个遍,看看有没有划痕,试试各种功能是不是正常,甚至开出去溜一圈,所有的一切都让你满意了,你才会去刷卡付最后的尾款。
这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公平合理,童叟无欺。
可小米这个做法,是让你在连车子的生产序列号都可能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几十万的巨款先打过去。
这期间,你的钱被占用了,你失去了利息,更重要的是,你把所有的风险都扛在了自己肩上。
万一车辆在生产或者运输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交付的时候发现有瑕疵,你怎么办?
那时候你的钱已经全付出去了,谈判的筹码就少了很多。
所以,很多法律界人士也认为,小米购车协议里的这个条款,因为它单方面地扩大了车企的权利,把本该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更多地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这在法律上是有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的。
因为它利用了格式合同的优势,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
那么,如果真有准车主接到了这样的付款通知,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建议不要直接硬碰硬,强行拒绝付款,那样很可能导致定金被没收,陷入被动。
最好的方式是先和小米的交付顾问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协商,明确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
比如,可以告诉对方,自己购车的意愿非常强烈,但希望能够遵循常规的交易流程,在验车环节确认无误后再支付尾款,或者要求对方提供一个明确的、有法律保障的交付时间。
如果协商不成,我们还可以求助于外部力量,比如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或者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和反映,让监管部门介入协调。
如果最终因为这件事导致订单被取消,或者提车时间被严重拖延,给自己造成了实际损失,那么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最后的选择。
其实,这种“先付款、后收货”的模式,在咱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买期房。
开发商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通常都是先卖图纸,等我们购房者交了首付甚至全款,他们再拿这笔钱去盖楼。
但为了保护购房者的权益,防止开发商卷款跑路,国家早就出台了相应的监管政策,比如我们的购房款必须存入指定的第三方监管账户,开发商不能随意动用,要等房子盖到一定阶段才能取出相应比例的资金。
即便有这样的保障措施,我们还是偶尔会听到一些楼盘烂尾的新闻。
相比之下,汽车消费领域目前还没有像房地产那样成熟的资金监管和保障措施。
我们相信小米这样的大公司不会出现卷款跑路的问题,但如果这种提前收取全款的做法被行业内其他一些资金实力不那么雄厚的企业效仿,那消费者的风险就非常大了。
所以,这件事也给整个行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当新能源汽车的预订和交付周期越来越长,类似期房的销售模式越来越普遍时,是不是也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资金监管机制,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让大家在漫长的等待中,能有一颗真正的“定心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