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大采购背后 三年3739亿的野心与焦虑
这不是简单的订单。这是战略。是布局。更是野心。吉利汽车刚刚抛出了一份价值数千亿的采购大单——未来三年,他们将花费超过3739亿元购买整车和成套件。数字惊人。但为什么?
答案藏在两个字里:产能。吉利坦承,面对吉利和领克品牌新车型的推出,自身产能已经跟不上了。需求爆发。生产吃紧。于是,他们找来了“自己人”帮忙——吉利控股、远程商用车、山东吉利新能源成为了指定的生产合作伙伴。这份新协议取代了旧的,力度空前。
✨ 金额说明一切:2025年约753亿元,2026年跃升至近1314亿元,2027年进一步达到约1671亿元。曲线陡峭。展现了吉利对未来市场增长的强烈预期。对比2023年底结束的上一轮采购协议,年上限仅百亿级,如今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这绝非孤立行动。它紧密呼应着吉利控股集团的《台州宣言》和2027年销量超500万辆的宏伟目标。集团要成为电动化、智能化的引领者。吉利汽车作为旗下重要力量,必须冲锋在前。
🤔 协同效应是关键。吉利深知“协同”的力量。他们过去就通过中央采购整合,节省了约四分之一的人力,提升了管理效率。此次内部企业间的产能协作,同样是降本提效、快速响应市场的战略举措。自家兄弟,默契十足。
吉利的棋盘很大。其新能源转型坚持 “纯电+插混+醇氢” 多条腿走路。在黑龙江,他们正建设以甲醇动力为主的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这不仅关乎车辆本身,还涉及绿色甲醇燃料的生产和加注体系建设。这次采购也服务于这盘多元化的棋。
🌍 目光投向全球。吉利从未掩饰其全球化野心。从与雷诺在巴西合作组装车辆,到携手安利捷汽车进军意大利市场,吉利需要强大的产能和供应链作为后盾。国内的产能协作,确保了出口产品的稳定供应,支持其海外扩张。
当然,挑战并存。巨额资本支出。如何精准把控如此庞大的供应链?如何确保外协生产的品质与“吉利标准”丝毫不差?这考验着吉利的管理智慧。
李书福先生曾强调,吉利“不简单地打价格战”,而是坚持打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以及企业的道德战。这次豪掷千金的背后,正是为了兑现对用户的承诺:提供高质量的智能精品车。
吉利买的不仅是车。是时间。是市场主动权。更是一个绿色智能出行的未来。三年3739亿。你看懂吉利的棋局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