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车主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的ETC通道前,满怀信心地准备享受秒速通行的便捷,结果前方栏杆却纹丝不动。
后方车辆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催促声、埋怨声交织在一起,自己被卡在第一排,进退两难,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个本应提升通行效率的ETC设备,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让无数车主体验了什么是“公开处刑”。
这个长期困扰大家的问题,最近终于迎来了转机。
随着相关部门的介入和舆论的持续关注,过去在售后问题上态度颇为强硬的各大银行,也开始调整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普通车主又该如何应对,才能真正享受到ETC带来的便利呢?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那个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上的小盒子,为什么会突然“罢工”。
根据大量车主的反馈和技术人员的分析,设备失灵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设备经受不住高温的考验。
我们的车辆在夏季长时间停放于户外,前挡风玻璃处的温度可以轻易达到六七十摄氏度。
ETC设备就是通过特制胶水粘贴在这个位置的,长期的热胀冷缩和高温炙烤,很容易导致胶水性能下降,发生软化,从而让设备或标签产生微小的位移。
这个微小的变化,普通人肉眼难以察觉,但足以导致设备内部的太阳能充电板接触不良,或是无法准确读取ETC卡片信息,最终导致通行失败。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设备内部电池的自然老化。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ETC设备是太阳能供电,可以永久使用。
实际上,太阳能充电只是一个辅助功能,设备内部核心的供电单元是一块小容量的锂电池。
这块锂电池和我们手机里的电池一样,有着固定的充放电循环寿命,其设计使用年限通常在三到五年左右。
对于全国第一批,也就是大概在2019年左右集中办理ETC的车主来说,他们的设备到今天已经服役了三四年,内部电池性能衰减甚至完全报废是大概率事件。
一旦电池失效,即便阳光再好,设备也无法启动,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屏幕不亮、插卡无任何反应,彻底变成了一块“板砖”。
第三个原因则相对特殊,主要影响那些给爱车贴了金属隔热膜的车主。
为了追求更好的隔热效果和隐私性,很多人会选择含有金属涂层的车窗膜。
这种膜在阻挡紫外线和热量的同时,也形成了一道电磁信号的屏障,会严重干扰ETC设备与收费站天线之间的5.8GHz微波信号通讯。
信号发不出去,也接收不进来,自然就无法完成交易。
过去,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贴膜时给ETC设备预留一个切口,但这不仅影响美观,操作不当还可能损坏玻璃,让很多车主陷入两难。
除了设备本身的硬件问题,银行在服务流程和规则设置上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也给车主带来了不少麻烦。
其中最令人诟病的,莫过于“余额不足”的处理机制。
ETC系统采用的是“先通行、后扣费”的模式,但其风险提示功能却非常滞后。
系统并不会在车辆进入高速时检测卡内余额并发出预警,而是在车辆已经到达出口收费站,因扣款失败导致栏杆无法抬起时,才通过短信通知车主。
这种“马后炮”式的提醒,直接导致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拥堵和尴尬。
更严重的是,一旦发生扣款失败,车辆信息可能会被系统自动记录为“通行费流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逃费”,并被暂时列入黑名单。
有车主反映,为了解除这个不白之冤,需要亲自跑到银行网点,签署多份情况说明和承诺书,来回折腾好几天,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此外,银行的一些优惠活动和账单服务也存在漏洞。
例如,很多银行在推广ETC时会承诺通行费折扣,比如百分之五的优惠。
但这个优惠通常是有期限的,到期后银行方面大多不会主动通知用户,导致许多车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按原价扣费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自己核对账单时才发现,却早已造成了损失。
好在随着技术进步,现在通过“票根”等官方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查询和打印近两年的电子发票,账目明细一目了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透明度。
但对于偶尔需要走人工通道并索取纸质发票的车主来说,仍需注意主动向收费员索要,因为有些窗口确实存在不主动提供的现象。
面对日益增多的用户投诉和问题暴露,监管部门加强了对ETC服务质量的监督,各大银行也终于开始正视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积极的改进措施。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针对因设备质量或自然老化导致无法使用的情況,多家银行的网点已经开始提供免费更换新设备的服务。
这与过去动辄收取一两百元工本费的做法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目前可能仍有少数网点执行政策不到位,试图收取费用。
遇到这种情况,车主完全可以直接拨打该银行的全国统一客服热线进行投诉和反映,通常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维护自身权益时,态度坚决、理由充分,往往能事半功倍。
针对设备激活不便的问题,现在也推出了更加便捷的解决方案。
车主可以利用银行的手机APP或相关小程序,通过手机的蓝牙功能与ETC设备进行连接,自助完成设备的重新激活或信息更新。
这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免去了往返银行网点的奔波之苦。
但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在自行操作时千万要小心,不要随意将ETC设备从挡风玻璃上取下来。
因为设备背面设计有一个小小的“防拆按钮”,一旦设备被取下,这个按钮会弹起,触发设备的安全保护机制,导致设备被永久锁定,那时候就真的只能去网点换新了。
对于受金属膜困扰的车主,现在也有了成本更低、更美观的解决方案。
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专门的ETC设备支架,通过静电吸附或吸盘的方式固定在挡风玻璃上,将ETC设备稍微架空,从而避开金属膜的信号干扰。
这种支架的价格非常亲民,相比撕掉昂贵的车膜,无疑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总的来看,ETC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是中国交通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从近期各方的积极应对和改进措施来看,整个服务体系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广大车主,我们也应当与时俱进,一方面要了解自己手中这个小盒子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年限,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养成习惯,在设备使用三到四年后主动进行检查;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工具和规则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定期通过APP核对账单,了解最新的服务政策,让这个智能小工具真正成为我们畅行路上的好帮手,而不是添堵的源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