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刷到网友争论奇瑞和吉利谁更牛,有人说奇瑞技术硬但不会营销,有人说吉利会玩资本却没核心实力,甚至有人直接说 “奇瑞被吉利打脸了”。
说实话,这种非黑即白的论调挺片面的,中国自主品牌能有今天的成绩,两家都是功臣,只是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今天不想重复技术、销量这些老话题,想从几个没人聊透的角度,聊聊这两家车企的差异,以及所谓 “打脸” 背后的真相。
全球化:“走出去” 和 “融进去” 的天壤之别
很多人拿奇瑞的出口量调侃吉利,说奇瑞 2024 年出口 114.46 万辆,占全球销量 43%,而吉利才 3495 辆,这差距没法比。但想说,光看数字真的会误导人,两家的全球化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玩法。
奇瑞的出口模式,像是 “产品出海” 的极致体现。在越南、中东这些市场,奇瑞靠性价比和皮实耐用的口碑,让 Omoda 系列成为爆款,还建了本土化工厂。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见效快,能快速占领下沉市场,积累销量和现金流。但短板也很明显,产品定位偏中低端,品牌溢价能力弱,而且主要依赖当地经销商渠道,自主掌控力有限。
举个栗子,在中东市场,奇瑞的车型大多集中在 10-15 万区间,很难和丰田、本田的中高端车型竞争,说白了就是 “量大但利薄”。
吉利的全球化则是 “技术 + 品牌出海”,走的是高端路线。虽然出口量看起来不起眼,但吉利通过沃尔沃,已经把技术和品牌渗透到了欧洲核心市场。极氪 001 在欧洲的起售价超过 4 万欧元,能和特斯拉 Model Y 直接抗衡,这是奇瑞目前还做不到的。
而且吉利的海外布局不是简单建厂组装,而是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比如和欧洲的电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这种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见效慢,但一旦站稳脚跟,品牌价值和利润空间都不是单纯的产品出口能比的。
所以觉得,奇瑞的全球化是 “先求有再求好”,吉利是 “先求好再求大”,没有谁优谁劣,只是阶段不同。中国汽车要真正走向世界,既需要奇瑞这样的 “开拓者” 占领市场份额,也需要吉利这样的 “拔高者” 提升品牌形象,两者缺一不可。
技术研发:“闭门造车” 和 “开门整合” 的优劣之争
提到技术,奇瑞的 “理工男” 标签深入人心,吉利则被吐槽 “只会整合资源”。但想反问一句,在汽车行业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全栈自研” 和 “资源整合” 真的有绝对的对错吗?
奇瑞的 ACTECO 发动机连续 16 年获 “中国心” 十佳,热效率最高达 44.5%,鲲鹏混动系统从续航 1400km,这些数据确实亮眼。这种全栈自研的好处是技术可控,不受制于人,比如在芯片短缺的时候,奇瑞因为自研了部分车机芯片,受影响比吉利小很多。
但问题也很突出,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而且容易陷入 “技术自嗨”。比如奇瑞的 2.0T 发动机参数媲美合资,但全系取消四驱版,让很多喜欢越野的消费者失望,这就是技术研发没有完全贴合市场需求的表现。
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获得 Drive-E 发动机技术,联合研发 CMA 架构,雷神混动系统也借鉴了不少国际先进经验。这种整合模式的优势是见效快,能快速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星越 L 凭借 CMA 架构的底盘调校和三联屏智能配置,上市即爆款。
但短板也很明显,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应,比如变速箱部分需要采购,一旦合作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产品生产。而且整合而来的技术,后期优化和升级的自主权相对较弱。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奇瑞的技术研发像 “闭关修炼”,追求的是 “内功深厚”;吉利的技术整合像 “集百家之长”,追求的是 “招式精妙”。放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两者都是必要的。
没有奇瑞这样的企业深耕核心技术,中国汽车就会一直受制于人;没有吉利这样的企业整合资源,中国汽车就很难快速跟上国际潮流。所谓 “技术至上” 还是 “整合为王”,本质上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不是衡量技术实力的唯一标准。
用户市场:“务实派” 和 “体验派” 的精准切割
很多人买车纠结奇瑞和吉利,本质上是在 “务实” 和 “体验” 之间做选择。但觉得,两家车企对用户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 “家庭用户” 和 “年轻群体” 划分,而是精准切入了不同的消费价值观。
奇瑞的用户,大多是 “技术信仰者” 和 “务实主义者”。他们买车看重三大件的可靠性、燃油经济性和性价比。比如瑞虎 8 系列,7 座布局 + 2000L 扩展空间,1.6T 发动机动力够用还省油,终端价能压到 12 万内,完全满足多孩家庭的日常需求。
而且奇瑞的 10 年超长质保和发动机终身质保,给这些用户吃了定心丸。身边有个开瑞虎 8 的朋友,开了 5 年没出过一次大问题,保养一次才 300 多块,他说 “买车就是为了代步,奇瑞刚好满足我的需求”。
吉利的用户,则是 “体验追求者” 和 “品牌敏感者”。他们买车不仅看重代步功能,在意智能配置、内饰设计和品牌调性。比如银河 L7 的 Flyme Auto 智能座舱,实现手机 - 车机无缝互联,高通 8295 芯片让车机反应迅速;星越 L 的三联屏设计和 Nappa 真皮座椅,提升了内饰的豪华感。
而且吉利通过领克和极氪品牌,拔高了整体的品牌形象,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有个开银河 L7 的朋友说,“每次朋友坐我的车,都夸车机好用、内饰高级,这让我觉得很有面子”。
这种用户切割,背后是两家车企的市场策略差异。奇瑞靠 “技术普惠” 占领大众市场,用高性价比和可靠性打动务实消费者;吉利靠 “体验升级” 吸引中高端用户,用智能科技和品牌溢价提升产品附加值。
没有谁能讨好所有用户,两家车企的精准定位,反而让中国汽车市场的产品加丰富,消费者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
未来格局:“补短板” 和 “扩优势” 的赛道之争
2025 年的车市,新能源和智能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奇瑞和吉利在这两个赛道上的表现,直接决定了未来的市场格局。很多人说奇瑞新能源转型滞后,被吉利 “打脸”,但觉得,两家的发展节奏不同,未来的竞争还充满变数。
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确实全面,雷神混动 + 极氪纯电双线发力,2025 年计划推出 20 款新能源车,新能源销量占比已经达到 45%。银河系列单月破 9 万辆,极氪 001 搭载 800V 高压平台,续航超 650km,这些都是吉利的优势。
但也发现,吉利过度依赖银河系列,2025 年 4 月银河系列占新能源销量的 77%,一旦市场审美疲劳,可能面临增长瓶颈。而且极氪品牌虽然高端,但产能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2025 年 4 月交付 4.1 万辆,环比下滑,那会影响用户的购买意愿。
奇瑞的新能源转型确实慢了一步,2025 年新能源销量占比仅 16%,主要依赖小蚂蚁这款代步车。但觉得,奇瑞的新能源布局走的是 “厚积薄发” 的路线。鲲鹏超性能电混 C-DM 系统,纯电续航 144km,从续航 1400km,WLTC 馈电油耗 4.2L/100km,技术参数并不输吉利的雷神混动。
而且奇瑞和华为合作,瑞虎 9 插混版搭载华为智驾系统,补齐了智能驾驶的短板。据小道消息,奇瑞 2026 年将推出多款高端纯电车型,搭载自研的电池和电机技术,有望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
智能化方面,奇瑞 2025 年全系车型搭载 “猎鹰智驾”,推出 30 + 高阶智驾产品,覆盖 6 万元级市场;吉利则通过与 DeepSeek 合作,优化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两者的技术路线不同,奇瑞追求 “全民智驾”,让多消费者享受到智能化的便利;吉利追求 “高端智驾”,提升产品的科技感和竞争力。
认为,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不是单一技术或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的竞争。吉利的优势在于生态整合,能快速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奇瑞的优势在于技术沉淀,能持续迭代核心技术,构建技术壁垒。两者各有优劣,未来谁能胜出,关键看谁能快补齐自己的短板。
结语:没有 “打脸”,只有中国汽车的双向奔赴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是,奇瑞和吉利之间根本不存在 “谁打脸谁” 的说法。它们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两种不同样本,一种是 “技术深耕” 的代表,用自主研发筑牢行业根基;一种是 “生态整合” 的典范,用资源整合推动行业创新。
奇瑞的 “理工男” 性格,让它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突破,为中国汽车工业积累了宝贵的技术财富;吉利的 “营销王” 特质,让它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把中国汽车品牌推向高的舞台。两者的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中国汽车工业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离不开奇瑞这样的 “技术坚守者”,也离不开吉利这样的 “市场开拓者”。它们用不同的方式,推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让 “中国制造” 成为 “中国创造” 的代名词。
未来,希望奇瑞能加快新能源转型的步伐,把深厚的技术积累转化为市场优势;希望吉利能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摆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奇瑞和吉利都会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佼佼者,让世界看到中国汽车的真正实力。
最后想说,买车选奇瑞还是吉利,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看你的需求和价值观。如果你是务实主义者,看重技术可靠性和性价比,奇瑞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是体验追求者,看重智能配置和品牌调性,吉利适合你。
但无论你选择哪款车,都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