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CX-50国产价12.98万起步,海外卖23万的全球车怎么突然砍半价还敢用2.5L自吸过国6b?老司机开完发现这里头门道不少
去年底在杭州湾工厂看过一次CX-50的总装线,当时就觉得这车有点意思。流水线上那台2.5L发动机吊装下来,技术员指着喷油嘴说了句“350bar高压直喷”,我愣了一下——这配置一般只在欧系2.0T上见过,马自达居然舍得往自吸机头上堆。后来试驾才明白,有些事光看参数看不出名堂。
这台发动机代号PY-VPS,热效率做到41%。广州早高峰跑了一圈,表显油耗7.2升,比隔壁2.5L混动还低0.3升。秘密或许在EGR废气再循环和全工况空燃比控制上,没加颗粒捕捉器就能过国6b,这技术路线跟现在满大街的小排量增压完全是两个思路。变速箱用的还是6AT,液力变矩器60公里时速就能锁止,传动效率比某些CVT还实在。
价格这块儿更有意思。美国官网标着3.2万美元,算下来得23万人民币,国内直接12.98万起售。这价差背后,听说是把零部件本土化率推到96%,连轮胎都在张家港工厂直供,物流成本省了不少。经销商返利只给3个点,行业平均是6个点,这利润确实让得够狠。
空间处理得挺巧妙。后排座椅带55毫米滑轨,前后能调,靠背还有两档角度,这配置在燃油SUV里不太常见。一米八五坐进去,膝部空间大概一拳三指,天窗面积0.55平方米,头部不压抑。后备厢纵深超过一米,放倒后排能铺个1.9米的平台,周末带家人出去倒是够用。
车漆工艺听说用了三层湿碰湿喷涂,清漆层加了陶瓷纳米粒子,紫外线吸收率99.3%。海南暴晒一个月,色差ΔE值0.8,肉眼基本看不出变化。这事儿有点像给车漆涂防晒霜,对在意漆面的车主来说或许算个加分项。
悬挂用了CDC连续可变阻尼,每秒扫描路面一千次,过减速带的回弹时间能控制在0.06秒。实际开下来,后排乘客确实不太会点头,小孩看书也不容易晕。侧倾刚度比上代车型提升20%,过弯时车身姿态比较稳。
制动系统改成电机加滚珠丝杠,踩刹车的脚感很线性,0.1g减速度下车辆点头角能降低38%。市区跟车时不会一脚一个急刹,乘客舒适度会好一些。关键是保留了机械冗余,电子系统万一失效,机械部分还能提供100%制动力。
座椅发泡层做了密度分区,坐骨区45公斤每立方米,侧翼65公斤每立方米,肩部50公斤每立方米。侧翼夹持力提升50%,过弯时身体不会晃得太厉害。跑长途五百公里下来,腰托压力能降低18%,下车不用扶着腰缓半天。
辅助驾驶是L2+行泊一体,前视800万像素,配合环视、毫米波和超声波传感器。高速领航自动变道成功率96%,城市拥堵跟车停车时间控制在3秒以内。记忆泊车能记2公里路线,地上地下都能用,新手停机械车位压力会小不少。
增程版用1.5L发动机当发电机,压缩比16:1,热效率43%。电池包布置了双层液热回路,零下30度冷浸8小时后,升温速度4度每分钟,5分钟就能把电芯拉到10度。牙克石实测,纯电续航200公里,综合续航1000公里,东北用户冬天用车应该不会太焦虑。
电池防护做了8层,铝合金外壳、气凝胶隔热、云母片、防火毯、绝缘膜、泄压阀、防爆阀、断保险丝,全套配下来。球击、托底、火烧、海水浸泡这些测试都过了,电池包变形控制在1毫米以内,热失控后24小时无明火。
风洞数据显示,车头9组主动风道配合尾翼导流槽,风阻降低60.8counts,后轴能获得705牛下压力。120公里时速松开方向盘,车辆横向偏移不到0.3米,高速稳定性比较扎实。
外观设计是魂动2.0风格,发光立体格栅晚上点亮有点跑车进风口的味道。车身轮轴比0.618,发动机舱占车长三分之一,A柱后移20毫米,座舱后移30毫米,侧面看确实有点后驱车的感觉。离地间隙210毫米,风阻系数反而比CX-5低0.03,通过性和风阻都兼顾到了。
12万价位能买到这配置的合资SUV,市场上选择不算多。马自达这次把全球车做成白菜价,技术路线又跟主流不太一样,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还得实际去试试才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