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

现在这帮车企,讲真,已经不是在造车了,是在修仙。一个个都想白日飞升,把同行直接炼成丹药。领克07 EM-P这车一出来,我就知道,又一个卷王下山了,而且是那种看起来文质彬彬,实际上兜里揣着板砖,随时准备给别人开光的主。什么车漆硬度、车身缝隙,这些东西在2024年的车圈,属于是饭前甜点,大家随便看看得了。

你跟我聊用美工刀划车漆只留了轻微划痕,我跟你讲,真正的考验,是你小区里那个熊孩子手里的奥特曼变身器。那个玩意的硬度,是遇强则强的玄学。你跟我说车身缝隙均匀,能防异响,我跟你讲,真正的异响,来自你副驾上那个永远在指挥你“诶诶诶,慢点慢点”的亲密爱人。这些所谓的“细节”,在绝对的现实主义铁拳面前,就是一层窗户纸。但领克吧,他就是要把这层窗户纸给你裱起来,告诉你,你看,我这纸,是宣纸,带暗花的。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虽然大家都在打世界大战,但我家碉堡的厕所都贴了瓷砖”的精致。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他们把那个激光雷达,哦不,那个顶在车顶的“瞭望塔”,设计得比行李架还低一点。这个动作就很有灵性。翻译过来就是:我知道你们这帮中产买了车就想往车顶上装箱子,假装要去远方,但实际上最远也就开到隔壁市的奥特莱斯。放心,你们的“诗和远方”不会被我的“科技与狠活”给磕了。这种体贴,已经不是工业设计了,这是社会心理学。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然后是内饰。什么暗影红内饰防酱油防咖啡。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必须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真正考验车内抗污能力的,根本不是酱油,是小孩子吃完不洗手又刚摸完泥巴的手,是化了的巧克力冰淇淋,是打翻的奶茶。酱油?那都是小儿科。领克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产品经理家里至少有个娃,或者他自己就是那个娃。这种基于血泪教训搞出来的配置,比PPT上吹一万个“Nappa真皮”都实在。这不叫配置,这叫“人间清醒”。

空间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后排放倒能装55寸电视。我看到这里直接笑出声。谁啊?谁家好人开车搬电视啊?这不就是典型的“我有一个功能,你最好一辈子用不上,但你必须知道我有”的军备竞赛思维吗?就好像瑞士军刀,99%的人一辈子就用用那个小刀和开瓶器,但剩下那堆镊子、小剪子、木锯,就是为了让你在朋友面前掏出来的时候,显得你这个人深不可测。领克07 EM-P就是一台汽车界的瑞士军刀,它在用行动告诉你,你买的不是一台车,是一个移动的、万能的、随时准备解决你突发奇想的工具箱。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至于辅助驾驶,现在各家都吹得跟要马上实现“缸中之脑”一样,好像明天方向盘就能自动拆卸了。暴雨天能用,高速堵车跟车稳,连续弯道不出错。是是是,这些都很棒,但这些都是“科目二”的内容。真正的“科目三”,是山东和河北的魔幻十字路口,是随时从绿化带里闪现出来的“老头乐”,是那个永远不打灯、走位像打ADC一样的网约车。自动驾驶的最终考验不在实验室,在中国县城的交通晚高峰。只要你的AI干不过一个喝了二两白酒的大爷,那它就永远只是个“辅助”。领克这套系统,我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个情绪稳定、技术过硬的“老司机”,能帮你应付90%的场景,但剩下10%的“道诡异仙”时刻,你最好还是自己握紧方向盘,心里默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这车的逻辑,其实是一种掀桌子式的降维打击。当所有人都还在纠结“纯电”还是“混动”哪个是未来的时候,领克这种插混直接把问题给你解决了。纯电模式通勤,省钱,安静,666。长途没电了,发动机介入,当油车开,没焦虑。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平时看着小,浇上水立马膨胀起来,啥都能干。这就是在耍流氓,但你还拿他没办法。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他们说这车是“大概率合适”,而不是“绝对完美”。这句话就很鸡贼。什么叫“大概率”?就是在告诉你,我们把所有正常人能想到的坑都给你填了,你要是还能开出问题,那大概率是你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PUA,但你听着还挺受用。因为它把选择权抛回给你了:你是不是那个“大概率”里的正常人?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一台20万的车分析得跟修仙渡劫似的,可能有点用力过猛。但现在的市场就是这样,你不成仙,就得成盒。每个车企都被逼成了雷电法王杨永信,手里攥着高压电,电自己,也电同行。

你看,领克搞的什么车主社群、一对一客服,本质上是在构建一种“信仰”。买车之前,你是客户;买车之后,你就入了“贫道”的门了。以后你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产品问题,而是你需要“组织”来帮你解决的家庭问题。这种粘性,比什么参数都值钱。这就跟特斯拉一样,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刹车、做工,他会觉得你在质疑他的信仰,这是要拼命的。领-克-也-在-走-这-条-路。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绝对的理性主义者,每天拿计算器算电费油费,那这车可能适合你。如果你家里有个破坏力堪比哥斯拉的娃,那这车的抗污内饰可能就是你的救星。如果你对所谓的“智能”还抱有一丝幻想,同时又不想被纯电爹绑架,那这车就是那个“既要又要还要”的典中典答案。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但说到底,所有的分析都是虚的。买车这事儿,到最后,就是一场大型的自我催眠。你喜欢那个外观,你觉得那个销售小哥/小妹长得好看,你试驾那天刚好天晴,音响里放了首你喜欢的歌。砰,你就下单了。之后的所有优点,都是你为了证明自己没选错而找的证据。

深度吐槽领克07:别信营销,这车的产品经理家里肯定有个娃-有驾

就问你怕不怕?这就是消费主义的真相。不装了,我摊牌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