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本田接手东风本田发动机厂,交割日定在2025年7月,这座曾为雅阁、CR-V提供澎湃动力的工厂,即将结束轰鸣的流水线生涯。 这不仅是两家合资伙伴的资产腾挪,是本田在中国市场的一场“外科手术”:砍掉燃油车命脉,押注混动技术绝地求生。
关停29万燃油产能,换24万电动新生
2024年10月,广汽本田关闭年产能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11月,东风本田24万辆产能的第二生产线正式休业。 两条燃油线关停,本田在华总产能从149万辆骤降至120万辆。
手术刀的另一面是电动化输血:东风本田全新电动工厂2024年9月投产,广汽本田新能源工厂同年11月启动,两座新厂各贡献12万辆纯电产能。 一减一增间,本田的电动化占比从不足5%跃升至20%。
13连跌背后的双重绞杀
2025年上半年,本田中国销量仅31.5万辆,同比暴跌24.2%,创下2015年以来最低纪录。 更残酷的是,这已是连续第13个月同比下滑,2024年全年销量仅85.2万辆,比巅峰期缩水近50%。
崩塌背后是双重夹击:燃油车阵地失守,雅阁、CR-V等明星车型被比亚迪汉、吉利银河L7抢走份额;电动化布局滞后,e:NP1等纯电车型月销仅百余辆,远低于新势力爆款。
13款新车能否逆转乾坤?
当全球车企押注纯电时,本田却按下“倒车键”:暂停大型电动SUV研发,将资源倾注混动赛道。 2025年7月,本田宣布“五年13款混动新车”计划,第四代i-MMD系统通过零部件共享降本30%,目标2030年混动销量达220万辆。
技术路线争议如影随形:新款雅阁竟未搭载最新混动技术,仅推插电混动版。 业内人士直指,这暴露了合资双方的技术投放分歧,广本合资协议2028年到期,东本2043年到期,续约谈判迫在眉睫。
供应商断供,城市经济支柱动摇
发动机厂关停引发连锁冲击:湖北某变速箱厂订单量骤降70%,200家二级供应商面临裁员;广州黄埔区本田产业链年产值超2000亿,占区域GDP18%,工厂收缩直接波及地方税收。
经销商网络同步萎缩:2024年全国本田4S店减少87家,单店月均销量从105台跌至62台。 部分门店转投比亚迪、理想阵营,销售主管坦言:“燃油车提成减半,混动车型库存积压9个月”。
广本2028大限前的生死时速
东风本田发动机厂的关停,恰似日系合资模式的悲鸣。 日产与长安重组谈判破裂,三菱彻底退出中国,本田成为日系阵营最后的防线。
广本续约谈判已进入核心条款博弈期:中方要求获得混动技术专利共享,日方坚持保留49%股比下的技术控制权。 内部文件显示,若2026年前混动车型市占率未达15%,广本存在单方面终止合资可能。
断腕能否求生? 答案藏在三个关键战场
战场一:成本。 比亚迪DM-i系统成本已降至每套1.2万元,本田第四代i-MMD目标1.8万元,30%价差需靠规模化填补。
战场二:智能化。 本田与Momenta合作研发的ADAS系统2027年量产,比华为ADS 3.0落后两代;车机接入的DeepSeek AI模型实测响应速度2.1秒,逊于小鹏天玑系统的0.8秒。
战场三:本土化。 烨S7纯电车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核心电控模块仍依赖日本进口,国产化率仅65%。
这场以发动机厂谢幕为代价的豪赌,结局仍悬在钢丝之上,当诺基亚的警示回响耳畔,本田的最后一搏,正成为燃油车黄昏中最沉重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