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上,底盘技术的革新成为焦点,电子机械制动(EMB)、线控底盘、中央动态控制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厂商的展台与对话中。
大陆集团安全与动态控制事业群(SAM)以一场深度媒体沟通会,揭示了其在电子机械制动(EMB)、线控底盘及智能驾驶时代的战略布局。这场对话不仅展现了百年制动巨头的技术沉淀,更勾勒出全球零部件企业在华本土化创新的新范式。
全干式制动系统量产在即
当行业聚焦于“半干半湿”与“全干式制动”的路径选择时,大陆集团已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其展示的FBS(Future Brake System)系列中,FBS3全干式制动系统已进入量产冲刺阶段——这款完全摒弃液压管路的创新产品,通过轮边制动卡钳、控制器与精密传动机构的集成,实现了制动系统的颠覆性重构。
“轮边控制器的生产工艺要求极高,震动环境下的稳定性是核心挑战。”大陆集团安全与动态控制事业群轮边制动解决方案事业部全球负责人Laurent Fabre强调,大陆的独特优势在于同时掌握ECU、卡钳及电机的全链条技术能力,这使其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复杂系统集成能力的供应商。
值得关注的是,大陆的FBS2“前湿后干”方案已斩获全球客户订单,而FBS3全干式制动系统则在黑河冬季测试中完成了与国内主机厂的联合验证,为法规落地后的量产奠定基础。
谈及EMB的市场竞争,Laurent Fabre指出:“安全是制动系统的绝对底线。”大陆百年液压制动经验的迁移,使其在系统级安全验证、大批量生产管控上构筑起壁垒。尽管国内已有40余家企业涉足EMB,但大陆认为,从原型开发到满足ISO26262功能安全标准的规模化量产,仍需跨越系统集成与成本控制的双重门槛。
FBS3的模块化设计正是瞄准这一痛点,通过标准化组件降低客户集成成本,目标是让“首次应用即实现高效落地”。
德国技术+中国速度
在华为ADS4打通制动、悬架、转向“6自由度控制”的行业震动下,大陆集团正以“中央动态控制”架构回应智能化挑战。
大陆集团安全与动态控制事业群主动安全与动态控制系统事业部全球负责人Dr.Dennis Fritsch揭示了其技术逻辑:“分布式系统的指令冲突正在制约自动驾驶体验,中央控制器通过统一规划转向、制动、动力输出,可将驾乘安全性提升30%以上。”
面对华为等跨界者的冲击,大陆集团选择“竞合”而非对抗。大陆集团安全与动态控制事业群被动安全与传感器事业部全球负责人霍斌透露,双方已在部分项目中建立合作:“安全需要生态,无人能通吃所有系统。”
为此,大陆开发了开放型软件架构,允许客户集成第三方算法,甚至将软件作为独立产品对外合作。这种“硬件底座+软件生态”的模式。
面对本土线控底盘企业的崛起,大陆的应对策略显现出“德国技术+中国速度”的双重基因:一方面开放软件合作打破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依托上海研发中心的三年本土化积累,快速响应主机厂对“多元需求+成本敏感”的双重诉求。
大陆集团安全与动态控制事业群中国区负责人张晓敏表示:“我们的卡钳全球年销量超千万套,控制器生产工艺历经五代迭代,这种技术传承让我们在干式制动的规模化上具备先天优势。”
本土化2.0:开放生态合作
尽管全球范围内EMB被视为下一代制动技术的必然方向,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车企对成本敏感、需求碎片化,且法规尚未完全落地。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迫使跨国零部件企业转变思维。大陆集团的应对策略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研发本地化。大陆上海研发团队已深度参与EMB的整车集成开发,与本土主机厂共建联合实验室,针对中国复杂路况优化制动参数。
第二是供应链重构。大陆在江苏设立的智能工厂将承担FBS系列的本地化生产,目标是将核心部件的交付周期从12周压缩至4周。
第三是生态协同。与客户的合作已从单一零部件采购升级至系统级联合开发,霍斌直言:“未来的汽车产业将是模块化生态的竞争,大陆的定位是提供高安全标准的制动与动态控制模块,与生态伙伴形成互补。”
这种开放姿态背后,是对中国市场“技术迭代速度全球第一”的清醒认知。当被问及“安全是底线还是豪华”时,全球负责人Dr.Boris Mergell掷地有声:“安全没有妥协空间,这是我们所有创新的前提。”
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双重驱动下,底盘技术正从“功能实现”转向“体验定义”。制动系统正从“幕后安全守护者”走向“智能驾驶的核心执行者”。
大陆集团的战略图谱显示,其正在通过EMB技术突破、线控底盘生态构建、本土化研发提速的三重奏,完成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到“智能出行安全枢纽”的转型。
当行业为“谁先量产EMB”竞逐时,大陆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制动系统成为连接动力、底盘与自动驾驶的智能节点。从液压制动到线控制动,大陆集团的安全管控体系覆盖设计、生产到集成的全链路,这是新入局者短期内难以复制的隐性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