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Cybercab登场上海进博会,在亚太地区首度展出!

《没有方向盘的出租车,会让人放心上路吗?》

展馆灯光像电影场景,空气里带着一点塑料和新车油漆味,围栏外的人群像看热闹一样往里挤。

台上那辆车静静地躺着,外形像科幻片里走出来的道具,线条干净到有点冷冰冰。

有人心里嘀咕:这真是车吗?

车里连方向盘都没有,脚踏板也空着,连司机的位置都看不到。

特斯拉Cybercab登场上海进博会,在亚太地区首度展出!-有驾

这个画面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二点一号馆引发了小小轰动,媒体在十一月四日报道了这件事,特斯拉副总裁陶琳接着宣告,这辆车将在十一月五日至十日正式展出。

观众一半好奇一半怀疑,场面就这样在安静中带着紧张感。

回到几个月前,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

去年十月特斯拉把这款车以概念样式亮相,随后就有消息说计划在二零二六年投入量产。

埃隆·马斯克公开提过一个很吸睛的目标:把成本控制在三万美元以下。

这一连串时间点和数字,让人既兴奋又有点摸不着头脑。

兴奋点在于:这种车一旦走上街面,出行方式可能会被大幅改写。

摸不着头脑是因为从概念到真车再到普及,中间的路长得像没尽头的夜班公路。

现场有位观众按耐不住好奇心,拉着身边朋友小声说:“看起来像飞碟改成出租车了。”旁边一个中年男人用很接地气的语气回了一句:“那你坐得下不?万一半路要上个厕所谁开车?”两人相视一笑,笑声里有对未来的不信任,也有一丝期待。

展车的外观设计很刻意,贯穿式灯带像一缕长眉,从前到后连成一线;车侧使用了双门剪刀式设计,门一掀给人的感觉像开了个小剧场;车轮被封闭式轮毂遮盖,像穿着袜子的脚,看不见脚趾;车尾的溜背设计让整车看着更灵动,后窗被取消,尾门改为掀背式,方便存取行李。

这些细节让人觉得这不是一部传统出租车,是真正为了无人运行而设计的工具。

设计上的未来感带来了功能上的新鲜。

车内没有传统的驾驶席布局,方向盘和踩踏系统不存在,车舱更像是个共享空间。

特斯拉在产品说明里强调,车子配备了无线感应充电技术,随时能在停靠点补充能量;还装了机械臂,用来自动清洁车内,行李舱和座椅都能自行打扫,减少人工干预。

展台旁的技术人员演示了机械臂如何伸出擦拭座椅,动作干净利索,观众纷纷鼓掌,有人打趣道:“这下司机工种要失业了,机械手比手勤快多了。”

现阶段这类车的落地并不等于马上就能换掉街上的出租车网络。

美国奥斯汀有试运营项目,但只对受邀用户开放,车上还配备了随车的安全人员。

这个安排让旁观者既松了一口气又多了一层疑问:真完全无人化运营之前,需要多少安全员站台?

运营成本会不会高得像天价机票?

相关数据给出了一些参考。

特斯拉提出运维随时间推移会下降的估算,长期来看每英里运行成本可能降到大约二十分美金,折合人民币大约每公里零点九元。

在美国计入税费和其他开支时,每英里成本估计在三十到四十分美金区间,换算成每公里约一块三到一块八。

这样的数字在口头讨论中常常被拿出来对比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的费用结构,听者面露算计的表情。

从时间轴上看,这款车的推出和量产预期有明确节点。

二零二四年十月以概念形式亮相,随后在二零二五年展开更多测试,计划在二零二六年第二季度开始规模化生产。

听起来时间表很紧凑,但懂行的人都会提醒,车从图纸到大批量下线,中间要走的流程多得像是穿越迷宫。

法规审批、城市路况适配、突发状况处理、保险条款制定、公众接受度提升,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不少行业观察者把目光投向奥斯汀的试点,想从那里的运营数据里先试探出未来的样子。

关于安全和监管的话题,旁边一位自称读过法律的观众提出疑问:无人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应由谁承担?

车厂要承担全部赔偿吗?

保险公司又如何定价?

他把这些问题像掷地有声的实话丢给围观的人群,有人认真点头,有人干笑着摇头。

特斯拉的试运营保留随车安全人员的措施可以看成一种过渡期的折中。

这个安排既能应对突发状况,也能为监管机构提供心理安慰。

很多城市在允许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时,往往要求有人工介入来做最后的安全把关。

从这个角度讲,想要真正放手让车独自上下班,监管体系需要先跟上步伐。

场外的社交平台也给这次展出添了不少戏份。

微博和短视频平台上的讨论热度不低,网友们把展车称作“未来出租”,也有人把它和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对比。

有一段热传的短视频里,一个年轻女孩把上车体验拍成微电影,配上俏皮旁白和夸张表情,评论区里两派人马互怼:一边赞叹成本下降可能带来更便宜的出行;另一边则把安全问题摆到第一位,质疑技术是否真成熟。

行业大号则把话题拉回数字层面,算了一大堆账单,试图评估这类车辆对现有网约平台的冲击。

社交媒体的热闹让这次亮相不只是几天的展会新闻,而是把讨论推向了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特斯拉Cybercab登场上海进博会,在亚太地区首度展出!-有驾

技术细节听起来高大上,接地气的场景却并不遥远。

想象城市的早高峰,路边一块块车位变成换电或充电站,乘客通过手机下单,一辆无人出租慢慢靠过来,门自动打开,人上车,车就出发。

这类场景的实现依赖两个关键点:基础设施和用户习惯。

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在街边布置更多充电点或无线充电区,城市规划者需要把这种新需求纳入交通改造计划。

用户习惯的改变则会慢一点,人们需要时间适应没有司机的车辆,特别是老年人和对新技术抱怀疑态度的群体。

车企和城市管理部门会通过试点、宣传、用户教育来推动这两方面的改变。

产业层面的影响会比普通消费者想象中的更加复杂。

出租车司机群体可能面临岗位调整,新的维护和运营岗位会涌现出来;汽车制造厂家的利润结构也会发生改变,车不再只是商品,还可能成为“出行服务”连接的终端。

车企既要造车,还要管理车队、优化调度,甚至处理用户投诉。

资本市场早就注意到这个潮流,相关企业的估值很容易被未来想象推高,但现实的利润实现要等到规模化运作以后才会显现。

有人把这种变化比作当年网约车兴起时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的冲击,过程既充满机会也伴随阵痛。

谈到成本控制,业内人士分析了几项关键因素。

电池成本、软硬件维护、充电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调度与计算成本、人工监控的替代安排,都是决定运营成本的要素。

特斯拉提出的长期目标是把单位里程成本压低到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水平,这个目标是否能实现,取决于技术进步速度和规模效应。

规模化生产会带来成本下降,自动化运维也能减少人工开支,但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观察者常常把目光放在两点:一是试运营的安全记录,二是运营平台能否在实际城市环境中实现高效调度。

展会上有位技术解说员被围住询问车辆的智能化程度,他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系统如何判断路况和避障,听众点头表示明白。

他举了一个日常例子:车在通过工地时会放慢速度并绕开障碍,遇到临时停靠的货车也会重新规划路线。

观众之一插嘴说:“那遇到斑马线上突然跑出来的小孩怎么办?”解说员回答得很坦诚,表明车辆有紧急制动和优先保护弱势路人的策略,但也承认系统还在不断学习中。

那一刻,车虽漂亮,讨论则很现实。

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还注意到文化差异对接受度的影响。

不同地区对无人车的接受程度并不一致,北美的一些城市早就允许各种自动驾驶试验,但在亚太地区的某些城市,公众对完全无人系统更为谨慎。

把车放到上海展出,既是特斯拉向亚太市场示好,也是在探测市场反应。

公司高层和政府机构会在展会之后坐到一起,讨论落地的细节,探讨如何在政策框架内推进技术试点。

地方政府的态度往往决定了测试能否顺利进行,监管政策的弹性和前瞻性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围观的人群里也有投资者,他们不是来拍照的,更多的是在记录数据、观察趋势。

这类人会把展车的每个细节都转化为判断未来走向的变量:设计是否有吸引力、量产计划是否可信、成本目标是否现实。

在他们看来,技术成败不止关乎产品本身,还关乎整个生态能否形成。

谁能把车辆、充电、调度、维护和服务无缝连接起来,谁就能在未来出行市场拿到更大的份额。

生活化的反应也很直接。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看着展车出神,问身旁的年轻人:“没有司机,会不会坐着心里别扭?”年轻人逗笑道:“老太太,等你习惯了,还可能嫌人类司机开得慢。”两人都笑了,笑声里包含着一种对未来的试探和一丝不敢说出口的期待。

有人把车看作工具,有人把它当成时代的象征。

不同人眼里的未来各有差异,但共同点是,这件事有足够的讨论价值。

记者在现场没法把所有反应一网打尽,社交舆论和专业评估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继续发酵。

企业会根据用户反馈调整细节,监管部门会根据测试数据完善规则,城市会根据运营需要布点建站。

那辆车在展台上静止,像是等待被社会各方共同推向下一站。

观众离场时,有人还在回望,仿佛怕错过什么。

回到文章开头那道问题:没有方向盘的出租车,会让人放心上路吗?

回答不是一句话就能给出。

有人会在第一时间跳上去体验,有人会保持观望态度,更多人的选择会在未来几年慢慢揭晓。

展会不过是一个开始,它给出了一幅可能的图景,也把一连串包括技术、监管、产业在内的挑战摆进公众视野。

展台的灯光已经落下,讨论不会停止。

现在更合适的问题可能是:如果城市的出行习惯改变了,你会选择坐上这辆没有方向盘的车出门吗?

这种选择不只是个人偏好,也反映着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期待。

读者可以在评论里说出自己的看法,是期待上车体验,还是愿意继续坐在熟悉的方向盘后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