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花17万买二手BBA,这事儿听着就跟P2P暴雷前回光返照那阵子一样,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醍醐味。
一个澳康达的广告,直接把BBA拉下了神坛,或者说,直接把BBA踹进了年轻人的修仙启动资金列表里。讲真,这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直接掀桌子,我不过了,你们新势力也别想活。如果说之前国产新能源是把BBA的蛋糕端走了,那现在这些二手豪华车,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吹熄了直接揣兜里,突出一个颗粒归仓。
我们先看奥迪A4L,22年的车,跑了3万公里,卖不到17万。这叫什么?这叫不装了,摊牌了。奥迪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什么叫科技感,什么叫均衡,都是虚的,真实的世界就是,两年血亏一半。你买个新车,那是为信仰充值;你现在花17万买个二手A4L,你是在抄底别人的信仰。它的卖点是啥?均衡。什么叫均衡?均衡就是没啥突出优点,但你也说不出啥致命缺点,像极了一个考了85分的中年男人,稳重,但无趣。2.0T配7速双离合,轻快好开,操控在线。这些话术听着耳熟不?所有车评人都这么说。但作为一个真实的中年人我告诉你,这套动力总成最大的优点其实是,去汽修厂,师傅不用翻书就会修。这才是核心竞争力,真的。
然后是奔驰C级,20年的C260L,同样不到17万。这车就是个玄学产品,是汽车界的苹果手机,是工业领域里的道诡异仙。你跟买奔驰C的姑娘聊什么1.5T加48V轻混,聊什么动力是不是2.0T的水准,她只会觉得你这人很奇怪。她关心的是什么?是那个标,是那个内饰氛围灯能不能调出“猛男粉”,是坐在里面自拍的时候,方向盘上的三叉星辉能不能闪瞎朋友圈。奔驰最值钱的东西,就是它是“奔驰”这两个字。它的核心竞争力,根本不是机械素质,而是社交属性。你开个C级去见丈母娘,和你开个同价位的新能源去,收到的红包厚度可能都不一样。这就是现实,现实就是这么不讲道理。这台车,就是一台压缩毛巾,看着不大,泡了水,能给你撑开一个巨大的面子。
至于那个年轻人绕不开的宝马3系,21年的325Li,不到18万。典中典来了。每一代年轻人都以为自己买3系是为了操控,为了人车合一,为了所谓的“蓝天白云梦”。拉倒吧。你买的首先是Li,是加长,是向后排空间和舒适性妥协的产物。你90%的时间都在城市里蠕行,红绿灯比你踩油门的机会都多,你跟我谈操控?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路边的大爷躺得快,什么宝马操控都得变成全责。这代3系的内饰确实豪华了,M运动套装也确实帅,但它的灵魂已经变了。它不再是那个纯粹的驾驶机器,它是一个穿着运动服的商务人士,跟你聊的都是家庭和责任。B48配8AT,确实是黄金组合,但它的好,是一种“不出错的好”,而不是“让人尖叫的好”。
那么问题来了,这三台“赛博活佛”,年轻人到底在买什么?
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种社会身份的入场券,一种快速消除陌生人之间信息差的“二维码”。我开个BBA,哪怕是二手的,我就不是那个刚毕业的愣头青了,我至少是个“事业小有所成”的潜力股。这种心态,非常微妙。你以为他在第三层,为了性价比;他以为你在第二层,觉得他爱慕虚荣;其实大家都在第一层,就是为了活着容易一点。
讲真,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这些车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价位,你买一台全新的国产新能源,得到的智能体验、舒适配置和加速快感,能把这三台过气网红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但是,没用。因为品牌玄学这个东西,它就是玄学。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底盘差有啥用?会买二手奔驰的人,就是为了那个标,你跟他说1.5T抖不抖有啥用?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事实就是如此。
这个市场已经彻底疯了,或者说,开窍了。新车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直接把二手车的价格体系打成了筛子。以前是新车保值率高,现在是新车落地就打骨折。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荒诞的场景:曾经需要咬碎后槽牙才能上车的BBA,现在成了一堆堆摆在货架上的“速食面子”。这对年轻人是好事吗?是,也不是。是,是因为他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触碰到曾经的梦想。不是,是因为这个梦想的背后,是更多的保养、维修成本,以及那个永远绕不开的“二手车”标签。你得不停地向别人解释,我这车虽然便宜,但是它高级啊。
这种感觉,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17万的预算,买这些二手BBA,到底值不值?我的答案是,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性的消费决策。它就是一个情绪化的、表演性的、充满了个人欲望投射的行为艺术。你觉得值,它就值。你觉得不值,它浑身都是缺点。所以,与其问别人,不如问问自己,你究竟是需要一台好开省心的车,还是需要一个能帮你“演”下去的道具?想明白了这点,你就悟了。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就这么简单。去吧,别回头。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