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一句车市像盲盒火上热搜,短短三十秒视频在微博就超过三百万播放量。评论区说得太保守刷屏,也让我忍不住多看几眼。这人出身经销商,估计用盲盒这个比喻也是说出了行业的某些潜规则——车还在PPT里,消费者就被催着交钱,三千到一万的意向金,或者更夸张的不可退款。这让我想起去年春天的某次购车经历。
我朋友小李打算换车,他逛了几家,最后被一家经销商优惠吸引。谈到支付流程时,销售哥哥说:交个定金没问题,等车到店再看。但店里一看,居然要在合同上签一笔不可退还的预订金,背后暗藏的坑,谁都没说明白。之后,我翻了下笔记,看了几份合同样本——很多都写得模模糊糊,披着预订保障的外衣,实际上都是库存转移的套路。
这让我感到奇怪——行业为何要这么折腾?这跟供应链关系紧密。你知道的,汽车生产不像制造一个家具,要看库存量,仓储管理成本很高。若提前锁定订单,能抢占资金池,减少生产闲置。尤其是新车型,高预订量就意味着提前锁资产,哪怕实际交车时间拖得长,资方还可以通过融资估值增加资本溢价。你以为经销商多掏点远比没卖车稳定?错了,纯粹是资金游戏罢了。
但话说回来,我觉得这也不能全怪企业。咱们国人的购车惯其实挺复杂——喜欢试车、看实车,知道自己拿得出手,不然到最后跑了就白费钱。去年偶然在某微信群听到一经销商说:要想卖好车,提前给客户试驾车,是最有效的办法。这和我上次在工地遇到泥土的情况类似——施工之前没亲手摸过,怎么知道用料是不是优?所以,能现场试驾才是真正的比较。试驾车少得可怜,很多都藏在工厂或仓库里,根本不让试。
其实我一直琢磨一个事:从买车人角度,咱们要的并不贵车,而是心里那份安稳。能试个实车,能摸到座椅的软硬,能倒车看倒车影像是否灵敏。这个真比虚似重要许多。现在哪儿还能找到全方位体验的车?那市场的盲盒模式,也许就是忽悠一部分人刚需而搞出来的——总得让人交钱,不能什么都试不到。
说到这,我还记得有个销售跟我说:你别看这些预订,我们能保证你提车绝对准时。保证这个词,听得我直翻白眼——我问你们如果搞丢订单怎么办?他笑笑说:出状况干嘛,不就再补单?呵呵,就这样玩着资本的游戏,用户的感受其实都被二手烟污染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现在买车变成了看不见的战场。你去问几家店,几乎每家都在造涨价压力——学蔓延效应,让后续胎动变成涨价的理由。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一提——我刚才翻了下手机相册,看到去年购车时的那个生动瞬间:试驾的那天,阳光特别好,车身反光像水晶,地面上的影子都在动,和销售说试一下最快的转弯。但那辆车的尾箱锁还卡着,硬是推不开,销售就说:别担心,交车前还会优化。显然,这试驾体验只是一门拼人心的手段,实际交车时还能几成?不管怎样,动心的我心里不免打鼓,这车到底跟宣传的差距有多大呀?
你们会不会觉得,整车厂和资本都在追订单绝对数字?我猜这个保单-预订流程是有套路的:只要锁定大量意向金(不是每个都落实成交),合资品牌就能在市值上拼个高低。实体的销售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数字。就像你开个搞笑点的玩笑:疯了,现在汽车变成了盲盒+股市指数组合,谁能想到?
退订难度也是大问题。那天我跟修理工聊天,他说:你这个配置不满意,退了不过是个笑话。我心里暗想:买了车还想退还?就算能退,违约金也能让你哭成泪人。之前看那些法院判决,差不多都在合同合理范围内,所以车企其实很会玩转锁,逼你乖乖付账。
所以,最后我其实很矛盾。一方面,技术进步后,车的质量越来越好,操控不比十年前差太多。另一方面,这个行业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血拼场,吃的定义也是众多玩家讨价还价、斗智斗勇。不知道你觉得,是不是这场迷局难得清楚一点点?
我是真的看不透:未来车市会不会慢慢回归理性?还是继续玩盲盒游戏?这个问题,留给你我自己去琢磨吧。你猜,如果下一款车,能设计出一个真正让人放心试驾、看得见摸得着的流程,那会不会成新趋势?毕竟,我们买车不仅仅是看外表——还看真心。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