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这次2023年的中排量踏板,不少车厂都挤破脑袋在抢资源。你知道的,供应链紧张嘛,特别是高端零部件。三阳这次硬是在以22980的价格点,装进口陶瓷气缸,真算是下血本了。没错,我说的陶瓷气缸,不是那种刚出炉的瓷器,而是用航太级陶瓷素料做的,耐磨又耐高温,听起来像是在炫耀特工装备,但实际上是大大减少了气缸的摩擦损耗——这我猜,效率会提升一点点,但有没有提升到骑行丝滑的地步,我倒觉得还得验证。
我开过几台胶囊一样的车型,感官上最大的差别其实在震动和能耗——你踩油门,越顺手,心里越舒服。刚才翻了下我之前的笔记,有个数据让我有点迷糊:三阳声称,这款摩托的心迁系(这个词有点笼统,估算大约指燃油效率)能达到百公里大概2.2升油的水平。这个数据有点样本有限,但我点一根烟的时间,心里就会算算:二升多点油,市区密集路还是个硬考,也就是说,百公里下来的电耗/燃耗,基本上和我印象里同价位,那些实用派车型相差不多。
说到具体差别,别忘了在同价位中,巡弋250用的这个进口陶瓷气缸,跟国产料的比如某些国产车用的陶瓷气缸比起来。前者更稳,其实就是减少了火花爆炸因摩擦过度而带来的热能浪费——这就好比你用更好材质做钱包,虽然价格贵点,但耐用呀。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但让车跑几年,可能省了不少维护费。
我曾经跟个修理工聊天,他说:陶瓷缸的优点,就是不用担心那点小碳灰和热胀冷缩。但我也在想,这陶瓷气缸,究竟能坚持多久?毕竟这个材质太脆了,怕磕碰。这里我产生了个疑问:陶瓷气缸是不是也有易碎风险?咱不能低估制造水平,或许现在的陶瓷气缸,已经变得稳得像钢铁。
提到零部件,三阳大手笔用美国德州仪器的ECU,日本NTN的滚针轴承,确实听起来像拼盘大杂烩,但其实最后用料都相当讲究。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在用高效能且国际进口品牌的零件,目的很简单——确保品质稳定。而且我觉得,进口零部件,除了成本,还是希望给买家一种稳得住的感觉。
这车安全配置我很喜欢。你知道的,入门级的车,能配德国博世的双通道ABS和TCS漂移辅助,算是很有诚意。想象一下,雨天或者城市拥堵时,这些配置帮你稳得像个老司机。问题来了:这些配置是不是用心良苦抑或打了个折扣给消费者?嘴上说,配齐了,但用得顺不顺,才是真的考验。
我还想强调,和光阳S250相比,巡弋的价格高出大约6千左右。主要差别在动力和零部件。S250走的还是国产配件路线,虽然性价比不错,但巡弋250用进口陶瓷气缸、国际品牌零部件,我猜,后续维护可能会比S250稍微花点心思。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是个质感越强,越要细心维护的提示。
话说回来,我开始琢磨,为什么巡弋250会在这个价格区间用进口陶瓷气缸?有个可能:用进口零件,要在品质上拉开差距,毕竟很多买家也开始在意骑行体验的质感。但我也反反复复在想:这是不是就像买苹果电脑,贵点但更稳?那这种差价到底值不值,就看你是不是愿意为细腻的骑感付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这个陶瓷气缸和传统气缸,耐磨不过是真耐磨,寿命多长?我估算,正常使用情况下,或者跑个2-3万公里,耗损可能还在可以接受范围内。问题是,陶瓷材质是不是易碎?(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在思考,生产工艺上这种陶瓷气缸到底有没有额外的制造成本?我猜可能多了个制模工艺,和普通的金属气缸比,成本可能翻一倍左右。贵在哪?贵在材料和工艺,就是为了追求那份优雅和耐久。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套安全配置。你知道,安全不一定是花瓶、炫耀配件,但如果配上精细的零部件,就会多了一份值得信赖。而且,我记得车友们有次说:城市车出事,刹车够不够、反应快不快,才是真落点。这次三阳用了进口刹车系统,或许不仅仅是顺手,还代表了他们的信心。
临场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打算盘:如果我去自驾,估算下来,百公里油耗可能在2.2升左右,天天变化,但以国内7.5左右,油钱大概是16.5块。除去保险、保养,跟那些什么150块的燃油车比,似乎也没多大差别。
这款车的卖点挺明显——进口陶瓷气缸、多品牌配置、安全系数提升,价格也没被拉得太离谱。你说,配不配?我觉得还是得看你是不是特别在意这个骑着舒服,安全感满满的标签。毕竟,骑摩托车,心里都会想:它能陪我骑多久?这点,值得每个人多想想。
对了,还有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陶瓷气缸在摩托车上的占比,还能持续增长吗?我个人觉得,可能还得看制造成本怎么降,毕竟创新总得和价格斗一斗。你猜呢?我就觉得,这个陶瓷气缸,或许还能变得更日常一些——或许还要一段时间。
(这段先按下不表)也许再过几年,大家都用上了陶瓷气缸的时候,买车的门槛才会真正变低。到那时,或许这段冒险就是一次技术突破,也说不定。
贴心的小细节是——你说,这车用的进口零件到底会不会更耐用些?我没细想过,也许是,毕竟进口标签背后,代表了那份强大的制造工艺。还是得实际用一段时间,才能信得过。
巡弋250的这次变身,我觉得对喜欢骑摩托、追求用料真硬核的朋友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你觉得,下一款,厂家会不会用更先进的陶瓷复合材料?还是会忽然跳出个碳纤维级别?
这一切,都留给时间去检验——我关心的,只是这辆车的那个瞬间加速时的感受和细节。你关注过这个瞬间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