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新能源计划升级,马来西亚主攻氢能,菲律宾电动车发展提速

说到汽车这行业,谁都会先想到几个大名鼎鼎的国家,比如德国、日本、美国。这几年东南亚几个国家的动作却不小,各种新能源技术、发展计划,连本地品牌都冒了好几个出来。咱们看看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甚至新加坡,正各显神通,其中马来西亚的氢能和菲律宾的电动汽车,最近尤为热闹。问题来了:东南亚这些计划,对整个汽车行业和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有多大意义?到底是认真在搞,还是只是跟风炒热?

先从马来西亚说起,大伙可能对宝腾这个名字多少都听过。这年头,谁家造车还不整点数据出来?光是今年8月,宝腾单月卖了15228辆,这已经是三年来的新高了。你家街上要是看见个Proton X50,可能就见证了这波增长的“担当”,单月卖出四千多台,SUV坐稳了老大位置。还有那个Saga老款,听着名字都能怀旧,销量一直很猛。而纯电的eMas7,同样没掉队,还算是EV领域的领头羊。

你要说这就是偶然,没那么简单。宝腾敢这么冲销量,是因为政府彻底下场了,在第十三个马来西亚计划里,直接把氢能技术定为清洁能源转型的重点。意思很简单:不是光让你们买车,是要整个马来西亚走绿色低碳的路。咱们国家一阵环保就搞限号限行,马来西亚这波操作是直接扶持本土企业,甚至氢能汽车要进入重型运输这种难搞的领域。这里不禁要问:“氢能技术,真就比纯电更接地气吗?”

答案其实没有那么绝对。氢能车理论上加一次氢气能跑老远,补能速度也快,车屁股不排一口烟,只出点水。可问题是你得有成本低、稳定的大规模氢气供应,还要建好多加氢站。就目前这技术,远远没到随便开进小区就能加氢的地步。马来西亚这回显然是铁了心,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但背后还是要看政策能不能真让企业有钱赚,买车的人是不是会为环保多掏点钱。你比如MMA一直在呼吁“合理关税”、“政策清晰”,说到底,政府如果像拉面师傅一样不断给它加劲道,企业和消费者才敢跟进。

说完马来西亚,再看菲律宾。电动汽车的事,这两年在中国已经人人都能聊两句了,菲律宾也是紧跟潮流。直接上数据:今年1-8月总共卖了30多万台车,其中电动的占到差不多6%。一听比例不高,是吧?别忘了这事是在几年前还压根没人说电动去哪儿买的地方发生的。这回电动大军里,混动占大头,特斯拉、日产、Vinfast都上榜。菲律宾政府把事情想得很细,近来一口气把电动汽车的分类标准给统一了:什么是纯电、混动,插电混动等等,细化到六种。还规定了企业得及时报充电设施的数据,你要拿车做非卖用途,还得专门审批。这种事中国都还没折腾得这么细,是不是有点超出预期?

问题来了,大家都说马来西亚试图搞氢能,菲律宾全力发展电动汽车,都想在新能源赛道抢个头牌。可到底谁能走得更顺,普通人会不会买账?这里面的门道,其实不止在技术,更多其实还是产业链跟政策环境。比如菲律宾本身汽车市场并不算很大,纯电那三千多辆特斯拉和其他品牌,虽然叫做“热销”,其实在中国都市随手一拍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数量。把比例拉高,并不是说菲律宾一下就成了“电动王国”,更多是趋势到了,大家开始跟上节奏。但市场能不能有续航、销量、售后服务跟上的体系,这才是长期能不能玩下去的关键。

有意思的是,菲律宾还在摸索这个产业的监管和标准化,从一开始就防范各种乱象。细分车型、专门数据报备,意味着它不打算让杂牌军四处乱冲撞,毕竟市场一乱就会出事故,电池还会起火。看上去,这种“刚起步就管得很严”的思路,有它的道理,但也多半会让一些不易合规的小公司直接被筛掉,留下来的是大企业。这法子其实很像把筛子提前拎出来,一边过滤一边选优。

东南亚新能源计划升级,马来西亚主攻氢能,菲律宾电动车发展提速-有驾
东南亚新能源计划升级,马来西亚主攻氢能,菲律宾电动车发展提速-有驾

咱们再把视野放到邻居印尼。你会发现,印尼这几年也是汽车市场复苏厉害,销量榜上纯国产和中国牌子都开始冒头,比亚迪、奇瑞也没缺席。更重要的是,印尼政府打算让本地电动车企业去智利赚钱,理由很简单,和智利签了零关税协议,市场需求大,而且智利本土车价又高。不少人都能问一句,“电动车出海,能不能带动产业链升级,让印尼企业在全球站稳脚跟?”这问题本质就是,靠出口拉动本地制造,顺便提升技术和利润,如果真能这么搞,印尼的新能源车也未必老是被日本或欧美品牌压着。

看到这里,有一种观点就不得不说。新能源这事,全世界都赶潮流,但东南亚这些国家的路子跟中国、欧美还真不是一个路数。中国这边早已经进入“电动汽车大混战”,厂家多、用户基数大,补贴和政府投入一轮又一轮。东南亚的国家更多靠“政府定调、企业响应”来分工配合,甚至行政规定和数据上报走得很细致。走氢能,还是纯电,还是插电混动,都要一层层推政策、做标准,市场有点像“先立规矩,再扩规模”。

新加坡可能是上述几个国家里路数最清楚的。保时捷这家豪车品牌,把体验中心都建到樟宜机场旁了,什么赛车模拟、漂移赛道、电动车队都安排上,一下就把豪华和绿色给绑到一起。咱们普通人嘴里都是说买电动汽车是节能环保,到了新加坡这地儿,跑车、体验、用户黏性才是重头戏。背后逻辑其实也简单: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有时比一台车本身更值钱。保时捷敢投十几个公顷的体验场地,除了吸引有钱人,更是想让人们觉得电动汽车和环保也可以和“高端酷炫”划等号。新加坡做这些,目的清楚:2030绿色计划,就是玩整合,拉拢品牌,撬动市场。

东南亚新能源计划升级,马来西亚主攻氢能,菲律宾电动车发展提速-有驾
东南亚新能源计划升级,马来西亚主攻氢能,菲律宾电动车发展提速-有驾

再说一句,东南亚几个国家,表面上都在高举新能源大旗,但到底谁能带动起民众消费,谁能让新技术真落地,并不是“谁吹得最大”就有优势。氢能、纯电动、各种混动,咋一看都高大上,真正能生根发芽,得看背后基础设施、经济承受力,还有普通人愿意买和用的意愿。你比如电动汽车,菲律宾虽然涨得快,但充电桩的覆盖,售后维修、价格承受、补贴政策,哪一样都不能掉队。宝腾牵头搞氢能,没加氢站就是白忙活。印尼工业搞出口,如果只会自己造,外贸体系跟不上也难成气候。新加坡玩品牌体验,更像是在给整个产业做“影响力杠杆”,让别人觉得环保和高端能一起走。

东南亚若真能用政府牵头和企业响应,在本土造车、绿色互联、技术升级上找准路子,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未必不会杀出一条不一样的道。问题是,技术难点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市场习惯也不是喊口号能扭转,政策落实到位、企业能活得下去、消费者愿意买单,这才是整个转型真正的风向标。最后留个问题:等到东南亚氢能、纯电动不再是“新鲜玩意”而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这一天,真的会很快到来吗?又有多少国家能把“口号”变成“真金白银”,这是咱们观察、思考、甚至参与新能源转型时,不能回避的——也是最难啃的一口骨头。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