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光景,真有点儿赛博朋克的味道,一个牌子卖得响当当,按说底下4S店该是数钱数到手抽筋才对,可现实呢?
辽宁、山东,咣叽咣叽,接连关门大吉。
更糟心的是,消费者维权群都拉起来了,这年头,买个铁疙瘩也得提溜着心肝儿。
照理说,车卖得俏,店家的日子不该愁啊,这到底是闹哪样?
这背后啊,实则是汽车业变奏了,各路神仙打架,才有了这出“热销品牌4S店折戟沉沙”。
先聊聊电车这码事。
电车构造精简,维保需求断崖式下跌,4S店过去仰仗售后揩油的路子,立马就窄巴了。
特斯拉的保养开销,听说也就烧油车的零头,这直接是断其粮草啊。
而且,现在流行直面终端,厂家直接跟消费者唠嗑,4S店的地位就略显鸡肋了,往昔还能靠信息差捞点油水,现在明码标价了,利润空间也被压缩成渣渣了。
后生仔买车,更爱在APP上DIY配置,去商场展厅溜达一圈,4S店渐渐沦为“试驾工具人”,你说这转化率能拔尖吗?
金主爸爸和掌柜的之间,也藏着些龃龉。
不少金主为了冲业绩,会给掌柜的“摊派指标”,逼着他们囤货。
库存一多,资金链就紧绷了,万一滞销了,那可就砸手里了。
这或许就是压垮某些4S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掌柜的指望售后和金融服务来钱,但电车售后少了,金主又攥紧了金融、保险业务的命脉,掌柜的腰包就更瘪了。
更狠的是,金主要是觉得你卖得拉胯,直接摘牌,之前你砸进去的银子,搞不好就打了水漂,这烫手山芋谁敢接?
运营成本也在噌噌往上涨,地租、人力,哪个都便宜不了。
在一线城市,一个4S店一年光是交房租就得豪掷千万。
反过来看,市场需求又在走下坡路。
宏观经济遇冷,加上之前电车那波热潮有点虚火,消费者也开始持币观望了,对电车的安全性、品控也更挑剔了。
就算现在电车渗透率还算坚挺,但产能却已经拉满了,供过于求,价格战就开打了。
厂家挥刀自宫,经销商也得跟着跳水,一辆车赚的辛苦钱越来越少,你说这日子能舒坦吗?
再瞅瞅后市场服务。
过去车抛锚了,大家铁定去4S店,图个安心。
现在呢?
途虎养车这类连锁店,价码更亲民,抢走了不少生意。
保险公司也搞“修车返现”,把事故车导流到合作修理厂。
而且,现在零配件也放开了,消费者压根不用非得去4S店买官方货,经销商的技术壁垒也没那么牢靠了。
加上头一批电车可能有些小毛病,车主换车的时候,不见得还认准这牌子。
新一代车主更讲究性价比,4S店“高溢价+原厂血统”的套路,吸引力确实大不如前了。
有些经销商没能及时掉头,也是个大坑。
没料到电车产能过剩、厮杀惨烈的战局,盲目跟风,结果就栽跟头了。
还有一些风投,觉得汽车业前景堪忧,撤资跑路了,导致一些经销商资金链崩盘。
金主现在也更强势了,通过大数据直接掌控用户,经销商在客户关系链上的价值也被稀释了。
单看今年头四个月的盘面,电车渗透率从超过50%滑落到43%左右,但产能却同比暴涨了40%多。
这组数字,已经把危机写在脸上了。
回过头来看,这些倒下的4S店,就像是时代洪流里的炮灰。
它们曾是汽车销售的中流砥柱,但面对电车的冲击、金主的施压、市场的变迁,最终没能顶住。
当然,这其中也有它们自身的问题,比如战略决策失误、转型迟缓等等。
这事儿也敲响了警钟,任何行当都不是铁板一块,要时刻盯紧市场动向,及时调整航向,才能在腥风血雨的商战中苟下去。
要不然,就算你曾经是“销量王”,也难逃被时代碾碎的命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