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出手,4S店套路要凉?全国买车新命令背后三大悬念

公安部出手,4S店套路要凉?全国买车新命令背后三大悬念

01

买车到底为啥总感觉被“坑”?

我一直记得前几年陪亲戚去4S店提车,销售拉着你签合同,嘴上说全包,到了最后一页才冒出“综合服务费”这种让人抓狂的项目。

有朋友被要求现多补8000块出库费,临时加价,弄得买车像开盲盒。

不是孤例。

去年的全国汽车投诉,百分之三十五都是和价格套路有关。服务费、装潢、代办手续、各种擦边球,基本都摊上过。

我自己第一台车也被糊弄过类似的“打包价”。后来聊天才发现,周围不少车主也有差不多遭遇。

那种又气又无奈的感受,真是绕不过去的坎。

02

新规到底想治啥毛病?

这次不是某地小修小补。

公安部直接给了“硬命令”,而且是全国落地。

简单讲,就是4S店那一套乱收费的招儿,这回被明文禁了。像服务费、强制装潢、检测费、金融手续费、甚至靠“代办手续”打马虎眼的,都被列进红线。

有些朋友问,这种文件以前也出过,凭啥这回能动真格?

核心点在数据。

以前4S店之所以敢玩文字游戏,是因为车管所、监管部门和他们的数据是分开的。你买车所有流程,卖方给你代办,然后该收啥随他们说。

这回新规通了数据接口。

以后4S店和车管所之间一条线,办手续是否多收了钱,有没有多报项目,留痕迹。现在说白了,靠“办证当借口”要钱,已经没戏了。

而且像杭州那种电子合同备案的路子,现在也成了标配。每一项收费,都要上传、备案。想玩阴阳合同,扫码一看合同版本,一目了然。

03

结果真能一劳永逸?别高兴太早

我见过不少政策刚出时挺硬,三个月后又回到老路。

深圳去年推出“0附加费购车”,表面看挺漂亮。结果暗访后发现,八成门店直接换了马甲,叫起“VIP通道费”、“快速提车包”。

翻译一下还是收钱,只是换了个说法。

我还记得刚有汽车三包的时候,各种“发动机延保费”一样被想出了花头,监管玩不过他们的钻空子能力。

有朋友问,那是不是监管都没用?其实也不至于。

只要查得紧点,像合资品牌加价被开200万罚单后,4S店老实了好一阵。可一但风头过去,又开始试探性加码。

还得靠啥?就是上面查得细,老百姓愿意多盯着权利,别嫌事多。要真出啥猫腻,相关平台投诉、曝光,效果立竿见影。

04

车主到底能少踩多少坑?我给点实用建议

新规下,服务费、装潢、检测这些灰色地带至少明面上很难再直接乱收费。

买车时,多用手机扫码查合同,有没有上传到监管平台,有没有阴阳条款。

选购前就问清楚:全部费用、所有项目、每一项是哪一笔。

还有,不用听他们唬“只能门店代办”。现在许多地方车管所都开放了自助渠道,自己网上预约,快捷又能少掏冤枉钱。

另外,哪怕遇到新花样,比如“保养套餐必须一起买”,也别慌。直接要求单独出价,不行就拍照取证,留证据投诉。

别觉得折腾,按我观察,去年那些搞事情被罚的4S店,都因为有人较真儿。

多关注身边城市市场监管局的公告,看有没有新增电子合同、公开收费清单之类的新动作。

最后,别光看文件,关键还得看实际操作,有疑问就查,有坑就曝光。

大家都有力量让买车变得更干净、省心一点。

就这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