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9月1日正式实施!广东率先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全面升级
2025年9月1日,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将正式落地实施。为推动标准有效落地,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近日在东莞召开专题宣贯会,聚焦新标准下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路径,全省超千家企业通过“线下主会场+线上云直播”同步参与。
一、新国标全面革新,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防线
作为电动自行车整车安全的核心标准,GB 17761—2024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1. 智能化限速与动态监测:明确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超过此速度时电动机自动停止动力输出。同时,新增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经营性车辆(如城市物流车)需强制安装北斗模块,其他车型可由消费者自主选择保留,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并预警异常。
2. 防火阻燃性能跃升:电气回路、电池仓等关键部件阻燃要求大幅提升,塑料件总质量占比不得超过整车5.5%,蓄电池仓需通过更严苛的燃烧测试。
3. 防篡改设计闭环:从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三方面构建防篡改体系。例如,电池组需具备充电和放电互认协同功能,控制器禁止通过剪线、跳线等方式修改参数,限速器模块不可调整限速值,从源头杜绝非法改装。
4. 实用性能优化:铅酸蓄电池车辆整车质量上限从55kg放宽至63kg,取消脚踏骑行装置强制要求,更贴合用户实际需求。
配套标准《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GB 42295—2022)及其1号修改单同步实施,明确充电器不得设计为车载形式,电气线路接触电阻限值更严格,并与锂电池等标准协同优化,进一步降低火灾风险。
二、广东先行,以旧换新政策释放市场活力
广东省作为电动自行车消费大省,已通过政策组合拳推动行业升级:
以旧换新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5月26日,全省以旧换新销售量达17.4万辆,拉动新车消费超4亿元,广州、佛山等地市贡献全省80%换新量。消费者可享最高1600元“国补+企业补+旧车残值”叠加优惠,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
全链条监管体系:通过“粤品通”平台实现“一车一池一充一码”赋码溯源,4300多万件产品已纳入管理,确保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可追溯。2023年以来,全省查处涉电动自行车案件1818件,关闭25家使用废旧电池的生产企业,行业规范度显著提升。
三、行业转型加速,安全与绿色消费双轮驱动
宣贯会上,行业专家指出,新国标与以旧换新政策形成“技术升级+市场扩容”双重红利:
技术迭代倒逼产业升级:北斗定位、智能电池管理等技术成为标配,九号、雅迪等头部企业在4000元以上高端市场份额持续扩大,2025年行业销量预计回升至5200万台。
绿色消费生态成型:换电模式加速普及,深圳计划3年内新建5万台换电柜,浙江、江苏等地将换电网络纳入民生基建,推动“以换代充”成为主流。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标准实施监督,通过交叉检查、联合执法等手段打击非法改装,确保新标准从生产到使用全链条落地。“随着政策红利释放,电动自行车行业正迎来安全技术迭代与绿色消费扩容的黄金期,广东将继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广东经验’。”
新国标落地不仅是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广东通过标准宣贯、政策激励与严格监管,正推动电动自行车从“代步工具”向“安全智能出行终端”转型。随着9月1日实施节点临近,企业需加快产品迭代,消费者可把握以旧换新机遇,共同构建更安全、更绿色的出行未来。
(作者:文中数据及政策依据来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信部等权威渠道,具体实施细则以官方发布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