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事能一连两次登上清华大学教科书封面的?要说清华,咱都知道,那是国内顶级学府,人家选封面,不管是谁家的产品,那都得是行业里的“狠角色”。就这事来说,比亚迪DM技术能连续两次捧上清华教材封面,不管你是不是比亚迪的粉丝,不管你开没开过他们家的车,都得承认,这东西真不一般。
话说回来,一个汽车动力技术,能两次被清华选中做封面,这到底说明啥?是不是运气好,还是背后有什么咱们看不到的火花?有时候我们身处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很容易被各种“XX第一”“XX唯一”“XX出圈”给麻木了。可你拿市场销量说话,和你拿学术教材说话,那可完全是两码事。市场好,那是钱堆出来的,买单的是无数老百姓;教材好,那是专家教授一句一句抠出来的,代表的是最专业、最权威的一拨人眼里的标杆。
以前咱们说起汽车动力,大部分人可能还是想德国、日本、美国那些老牌汽车强国。中国自主品牌能上国际杂志就挺有排面了,上得了清华教材?呵,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可比亚迪就这么实打实地干出来了。别的不说,连续两次封面,头回是2021年《汽车动力系统原理》,第二回是2025版的《汽车构造—动力系统》,都跟汽车专业最硬核的课程直接相关。这意思是,未来四年、甚至更久以后,清华出来的汽车专业学生都得把比亚迪的东西拆解研究个底儿掉。这帮准工程师,或许就是下一个行业技术大牛,而他们脑海中的中国动力系统,“比亚迪”三个字必然深深印上去了。
再看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 插混技术,说简单点,就是想让油和电都能发挥自己所长,你累了我顶着,你耗尽了我接班,一起把车推得又远又省钱又少污染。比亚迪最先爆出来的突破点,是“以电为主”,简单说,咱不再是靠油带电跑,而是让电来当主角,油作为辅助。这个思路,说穿了就一句话,但做到极致,背后的研发、工程、生产,那是要命的功夫。更别说,之前大部分同行还在油为主,偶尔带点电,节能环保凑个热闹而已。这时候比亚迪另辟蹊径,其实就像是奥运会100米短跑,别人的起跑都挺快,你跑着跑着,发现你的鞋里装了个助推器。
现在又搞出来了第五代DM技术,油耗直接拉到百公里2.9L。这2.9是个什么水平?以前合资车的油耗,动不动四五个,甚至六七个都正常。还有,现在他们又整出了AI大模型、AI能耗管理策略,原来只是电和油在车里来回切,后来直接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下场,把什么时候用电、啥时候切油全都分析得明明白白,还能智能调度,这不就是“汽车大脑”吗?这背后是啥?是中国工程师自己的自信和原创力。
那咱们说,技术进步能不能完全靠市场?说实话,市场是检验技术的一个维度,可最权威的永远不是销量、流量,而是真正冷静的学术评价。比亚迪这两次教科书封面,不是自己吹出来的广告,也不是哪家媒体的话题,而是专家教授们挑来挑去,拿来给未来工程师做“例题”的。你说,这要不是技术领先、构架创新、应用扎实,能轮得到他?你买车能看到的,可能是外观内饰、配置优惠,能上清华教材的,那真是一颗颗“硬核技术的螺丝钉”,靠的是底蕴。
中国汽车过去一直是“追随者”,咱别不承认,几十年前哪有谁会指望咱自主创新?那时候国外车企一专利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什么三电系统、电控单元,有一本专利都要谈好久授权费用。可就这短短几年里,比亚迪硬是在插混领域杀出一条路子。销量稳稳当当是老大,专利也是满天飞;更关键的是,能直接写进高校教材,正式成为“行业标杆”和“必修课”,这才是带着镣铐跳舞跳得最漂亮的部分。
再打个比方,过去的中国制造,给人的感觉又便宜、又实用,科技含量嘛,总有那么点被看低一等。可现在你再看,比亚迪已经把原创技术打包成一个“清华必修”的案例,在知识的生态链中,占据核心位置。就是那些曾一路看不起中国汽车的海外工程师,现在想研究中国动力怎么做出来的,也得翻比亚迪的资料,看比亚迪的专利,甚至背比亚迪的架构。把中国的自主技术讲成世界范围的研究对象,这事以前谁敢想?
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成就了谁?是比亚迪自己的能力,还是外部环境共同作用?有句话讲得好,时代抛弃你,连招呼都不会打。比亚迪的高速成长,其实也是中国整个新能源大潮的一个缩影。政策导向越来越鼓励原创,企业投入越来越多,连用户也愿意为新技术买单。试想,如果没有政策层面的支持,没有上游原材料的普及,没有下游客户的接受,就算你技术再好,也很难一飞冲天。
但是别忘了,能不能抓住时代红利,那还得看你有没有真本事。有人说新能源都是补贴拼出来的,试验田谁都能上,等优惠停了就原形毕露。但现实偏偏不是这样,比亚迪不但销量上飞起,而且不断把老技术淘汰,新技术推陈出新。你说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第五代DM,是哪家国外车企的“拿来主义”?完全是从0到1滚出来的,中国人自己套路设计的。就连关键技术细节,比如发电机、电驱动、能效系统、AI管理等,哪一项比亚迪不是自己拿专利、做迭代,再反过来被别人学?
再看清华教材采纳这项技术,说白了,也是看中比亚迪做到了几个“第一”——第一个把“以电为主”的智能插混做成熟,第一个量产拉到超低油耗的插混,第一个让自主动力进入AI智能管理的新阶段。你要说全靠“政策红利”,那这世界上政策好的地方多着去了,为啥只有比亚迪站出来?归根就底,是把难事做到极致,才配得上这个行业“包工头”的位置,更配得上成为下一代工程师的教科书封面。
还有人会问,清华这么选会不会落了别家好产品?教材偏不偏?说实话,教材也不是一年一换,一次入选,得有里程碑式的创新和应用。老百姓选车,重体验和价格,专家选案例,看底层原理、可推广性和原创度。比亚迪这波,恰好是学界、产业界和市场三方全投了票,这样的“三重认证”,比起单打独斗,又多了几分底气。
更关键是,这种被主流高校认可的创新,慢慢会扩散到其他高校、其他领域。你别看现在是清华,下回可能就是交大、北航、北理再跟进,形成一股正向循环。等未来的中国工程师班子越来越多用国产动力系统做课题、搞研发,中国本土的技术路线、代码标准、行业规范,都有可能因此打开新思路。
说到底,清华连续两次把比亚迪DM技术摆上教材封面,表面是个企业的胜利,深一点,其实是中国新能源赛道的技术信心。再往深,还是一场大国创新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是让每一个曾经工厂里搬砖的中国工人、写代码的中国工程师、造教科书的中国教授,都看到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可能性和成色。
其实咱们每个人,在目睹全球产业转型的时候,或许都会有点激动,有点迷茫:中国到底能不能从“制造”走向“智造”,能不能凭技术跑进第一梯队?这些教材封面上的小小胜利,就是给所有人打的一针强心剂。比亚迪这次上封面,不是简单地冲销量、冲广告,而是把自己的技术烙在了未来一代中国工程师的脑子里,这种影响力,可能会持续好多年。
最后我想说,比亚迪DM技术两次登上清华大学教材封面,不只是“荣誉”,更是责任。成了行业标杆,你就得一直引领,不能掉队,也不能只盯眼前利益。这个头雁飞得再高,下面的队伍才能跟着大步前进。
未来,每当我们在路上看到一辆辆插混、纯电的中国车呼啸而过,或许不会再去琢磨它是哪国品牌、用的谁家发动机,因为比亚迪和无数中国汽车人,已经在教科书、在专利榜、在马路上,写下自己的答案。不服不行,这就是技术进步的最好解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