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 FF 订单 "爆单"?车圈年度奇葩事件大揭秘!
车圈突然炸了!贾跃亭的FF汽车最近宣布订单爆满,这消息一出来就让人很惊讶。要知道,贾老板和他的FF汽车,在车圈就是个"热度制造机",每次出现都能引起轰动。这次又搞出什么幺蛾子?
只交付了十几台车,订单就爆了?
自2023年量产交付以来,FF仅累计交付了15辆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这个数字看起来相当惊人,贾老板的FF汽车从开始到现在只交付了15台车,现在突然说订单爆满了?
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售价高达30.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5万元),这个价格确实够豪华的。但是问题来了,这么贵的车只卖出去15台,现在突然说订单爆满,这逻辑有点奇怪。
车圈里的人都知道,FF汽车从发布到现在,跳票次数比换衣服还频繁。每次都说要大规模交付,结果呢?到现在为止还是个位数的交付量。这次突然宣布订单爆满,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
贾老板的新计划:FX品牌能救场吗?
贾跃亭宣布,FF推出第二品牌——"Faraday X"(即FX),并计划以大众市场为目标,推出两款车型:FX 5和FX 6。前者的目标售价在2万美元-3万美元之间,后者的目标售价在3万美元-5万美元之间。
这个价格确实比FF91便宜很多,贾跃亭的想法也挺明确的。FF品牌主打塔尖市场,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不可能大规模放量。而第二品牌主要做塔基市场和塔腰市场,追求规模化。
问题是,贾老板的执行能力一直是个迷。由于迟迟未能见到实车,外界也因此对贾跃亭产生了进一步怀疑,指责其实际上是在"PPT造车"。这个"PPT造车"的梗确实很贴切,毕竟贾老板的PPT能力确实不错。
融资来了,但钱够吗?
12月23日,FF创始人贾跃亭在微博发文称,FF法拉第未来在继9月完成3000万美元融资后,又成功完成了新一轮3000万美元的融资。
对于造车这个烧钱行业来说,3000万美元确实不算多。但贾老板显然有自己的盘算。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确保FX原型车能够按计划完成FF对其技术赋能,包括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车联网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测试。
不过,2024财年前三财季,FF累计净亏损达2.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3亿元)。这个亏损额度相当可观,3000万美元的融资能撑多久?
贾老板的债务问题
截至2024年10月,贾跃亭在国内仍有约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7亿元)的债务。这个数字确实很吓人,贾老板自己也承认了这个现实。
贾跃亭承诺,2026年之前,他将努力筹集到20亿美元。两年时间筹集20亿美元,这个目标听起来相当困难。尤其是考虑到FF目前的交付情况和盈利能力。
个人IP变现的新尝试
10月9日,贾跃亭宣布其与10多位合伙人组成的全球IP商业化公司——"成长吧!奋斗者"(Grow Fandor)在美国和中国正式注册成立。
这个操作确实很有意思,贾老板开始做个人IP变现了。贾跃亭将未来在"成长吧!奋斗者"公司获得的所有收益,包括劳务、IP相关收益及股权收益,50%注资到FF(通过投资或借款方式),50%用于清偿国内债务。
从商业角度看,这个想法并不算坏。贾老板确实有一定的个人影响力和话题性,能够吸引关注。但问题是,这种IP变现能产生多少收益?能否真正解决FF的资金问题?
美国市场的机会
贾跃亭认为,和内卷的中国市场不同,增程车在美国是完全的市场空白,而且美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并不发达,用户日均驾驶里程也远超中国用户。
这个分析有一定道理。美国市场增程车领域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增程电动车已经在中国市场证明了其技术和市场路径的可行性。
贾跃亭曾表示,AI座舱+冰箱彩电大沙发,是中国新能源车彻底击败传统燃油车的核心原因之一,美国却几乎没有像样的AI座舱。这个观点确实有参考价值。
交付才是硬道理
12月30日,FF宣布知名企业家Luke Hans,将在2025年1月中旬正式接收他的全新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电动车。
这个消息看起来还算靠谱,至少有具体的人和时间。但对于FF来说,单个交付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关键是能否实现批量交付和持续交付。
贾老板的FF汽车,从技术角度来看确实有一些亮点,但执行能力一直是个问题。这次的"爆单"消息,到底是真正的市场需求,还是又一次的市场炒作?
理性看待这场闹剧
我几乎每天都在不停的找人、找钱、找出路、想办法,这是贾跃亭自己的话。从这个角度看,他确实在努力。
但是,车圈的消费者已经被各种套路搞得很清醒了。对于FF的"爆单"消息,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毕竟,只有真正交付到用户手中的车,才能证明一家汽车企业的实力。
贾老板的故事确实很精彩,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实际的产品和服务。这次的"爆单"消息,究竟是新的开始,还是又一次的炒作?时间会给出答案。
现在的情况是,FF只交付了15台车,却说订单爆满。这个逻辑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或许贾老板有自己的考量,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等看到实际的交付数据再做判断比较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