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车夏季续航幕后琐事与疑问碎片:一次广德到上海的凌晨奔波
前阵子,AutoLab搞了个51台车的夏季续航,成绩也都慢慢地放出来了。其实说起来,这种大规模测电车续航,比想象中还要折腾——有些群友调侃我们是“用命换数据”。那些榜单链接我就不贴了,毕竟大家都能搜得到。
成绩一出,各路声音在微信群、B站弹幕、甚至小区门口遛狗时都能听见。有质疑,有关心,也有不少“你们这咋测的?”之类的小困惑。我这几天收拾了一下各种问题,顺手把一些琐事也夹进去,说不定哪句正好解开谁心里的疙瘩。
先说榜单吧。有人觉得总榜太简单,看不到细节。我跟邻居老李聊过,他家那辆三年前买的小型纯电,现在已经掉电厉害,每次看这种榜单就念叨:“是不是应该分得更细点?小车跟大SUV怎么比。”其实我们后面会拆得更细,比如按价位、电池容量啥的。但达成率这个指标,本身就是为了看虚标多少,不管你是轿车还是SUV,它就是个相对值,不太纠结车型类型。
还有一个常被问到,两驱和四驱为啥一起测?其实我们优先选长续航两驱,但租车公司送来的版本五花八门,有时候真没办法,只能临时调整。上回有辆运动版轮毂特别拉风,但师傅说那胎滚阻高一点,我们查了官方参数做了修正,所以最终数据不会偏差太多。这种情况都会在总榜里标注清楚,你仔细翻翻就知道是哪款哪配置。
第三个问题挺技术流——90%电量到底怎么算?群里有人自称工程师,说表显和实际差距很大,其实我们的90%不是现场记录,是拿官方CLTC的数据算出来的,用来统一计算达成率。日常用的时候,大多数人也是看仪表盘上的剩余百分比嘛。至于120km/h这个速度,也是为了模拟高速出行场景,我记得广德试验场那几天,大伙儿调胎压、切驾驶模式,都快成流水线工人了。不过师傅们嘴上喊着累,实际每步还是死磕变量控制,“误差缩小才叫真本事”,这是他们挂在嘴边的话。
第四条,还有关于车型名单和风阻的问题。有朋友吐槽:“名单推送跟实际的不一样!”确实如此,那天租赁公司突然给错了一批,我们只能挨个检查再紧急替换,总榜上都是最后真正跑过的数据。而风阻嘛,小王修理厂老板喜欢吹牛,他讲低风阻高速度省电,可实际上无论高低,在高速环境下都有表现机会,所以只要官方公布的数据靠谱,就算公平吧。
第五条冷知识:不同容量电池跑高速耗能如何?这次我们的能耗榜单反映出来,一些平时被忽略的小众品牌表现还挺意外——比如某款北方冷门牌子,在南方湿热天气下反而稳定。不少老司机提到,高温情况下空调狂吹,对里程影响远超冬季暖气,而且空调系统设计稍微落后点儿,就直接掉队,这种体验只有亲身开过才懂。
第六七八九条基本围绕直播透明度、各类细分数据发布,以及标准工况覆盖范围这些话题打转。有兴趣可以去B站找直播回放,当时不少观众半夜刷屏,有人问充电效率、有的人关心空调降温表现,还有一哥们专门研究老旧充电桩兼容性。他反馈自己家附近社区停车场那个2018年装的桩,对新款纯电支持有限,每次充满都多等半小时。这种养护杂谈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吧,并不是所有标准化结果都适合你的具体需求,但至少提供一个参考维度罢了。
插一句闲话,今年广德试验场连着阴雨,那几天睡眠全靠咖啡撑着。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凌晨四点赶火车回来上海,一路昏沉,到家洗漱完太阳刚冒头,又赶去做答疑直播。同组伙伴最多睡两三个小时,全程像打仗一样。有群友私信我,“你们是不是故意诉苦博同情?”其实并没有,这活本来就是咱自己的工作,无论冬测夏测或者智驾体验,各种辛苦早习惯啦,只希望努力别白费,让更多真实信息传出去而已。如果谁觉得写这些是在卖惨,也随他去吧,我只想让那些真正关心规则逻辑的人看到背后的琐碎付出与选择过程,比如为什么选某版本,为啥定速120公里,为何不能全部同时上环……这些决定都有现实掣肘,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却尽力保证公正严谨,让结果尽可能可参考一点罢啦,这是整个团队共同追求,也是个人的一点执拗(销售顺嘴一句,“干汽车这行,没有执拗活不下来”)。
最后插播一则邀请函:如果谁真的对现场感兴趣,可以留言报名参加今年冬季或明年夏季AutoLab的大型活动,到时候直接进现场瞧瞧整个流程,从车辆检查到变量控制,再到终极冲刺收尾,都欢迎旁观见证。“真人真事,比图表靠谱”,这是维修师傅去年喝酒时候讲的话,我一直记得住。当然啦,如果以后遇见什么稀奇古怪的新问题,也欢迎随手抛出来,说不定哪个角落刚好撞上一样烦恼的人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包括AutoLab 51车夏季续航公开资料及相关社交平台用户反馈等碎片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