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头直通香港首发巴士,港人北上更便捷,乐购节丰收暖意浓
上午10点刚过,南头街道田厦新邨牌坊那边已经被舞狮队的锣鼓声震得耳膜发痒,我站在旁边看着那两只金红相间的大狮子一会儿蹲地摇头,一会儿猛地跃起冲向彩球,礼炮噼里啪啦响得小孩都捂着耳朵往妈妈怀里钻。剪彩的嘉宾排成一列,有人还悄悄用手抹了下额头上的汗——毕竟太阳不客气,这么热闹的场面又不能戴墨镜遮脸。环岛中港通旅运公司的代表笑得特别开,他说这是半年多来大家磨出来的一条线,不只是车轮转起来那么简单,是把深圳和香港人的心拴在一起。我听到旁边一个阿姨嘀咕:“以后去铜锣湾买酱油也方便了。”她说话的时候还提着一袋早市买来的青菜,那种生活里的细碎和今天的大事混在一起,很有意思。
坐上首趟直通巴士的时候车厢里还有淡淡的新车味,座椅比我想象软很多,一个香港大叔坐我前面,一路用粤语跟司机聊,说他以前要先挤地铁再过关,现在直接到南头古城,下车就能找老朋友喝茶。他指着窗外翡翠商业街的招牌感叹:“这地方真是变了样,以前没这么亮堂。”我心里想着,这种跨城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少了一道麻烦,多了一份随时能走动的亲近感。靠窗的小姑娘拿手机拍沿途景色,还跟同伴商量晚上去吃哪家牛腩粉,她们笑声很轻快,让人觉得这种交通线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还有一种日常可触摸的新鲜。
到了“港友之家”展区,人一下子多起来,有个穿旗袍的志愿者正在给几位香港居民介绍附近好玩的地方,她手里的地图摊开在桌上,上面圈圈点点都是吃喝玩乐的信息。我看到陈玉莲女士站在那里眼睛亮晶晶,她跟身边的人说:“以后聚会不用愁地点,就定这里,下车就到。”那语气像是在宣布一个长期计划。另一位陈国泰先生则一直盯着展台上的桂林米粉,他尝了一口后笑得很满足,说这种味道让他想到小时候探亲时外婆煮的汤粉,“不过现在方便多了,不用提前查好路线,也不用担心回程赶不上船。”他的太太在旁边补一句:“手机查周围餐馆比问路快,还能直接订座。”
商业街另一侧,我碰见王先生,他店门口摆满菠萝包、蛋挞、奶茶杯套,看起来像是特意为今天准备。他擦擦手,对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看吧,以后每天都有新客人从香港来,我正琢磨做个‘回家套餐’,让他们觉得熟悉又惊喜。”他说话的时候有两个年轻男生推门进来,用粤语问有没有冻柠茶,那瞬间店铺仿佛变成九龙某条巷子的下午三点。我忍不住感慨,这种融合不是喊口号,是一点一滴渗进菜单和习惯里的。
田厦社区老梁早就在牌坊等候,他背靠石柱抽烟,看见第一班直通巴士缓缓停下,就急忙掐灭烟蒂迎过去。“女儿嫁去香港好多年,以前回来总要折腾换乘,现在楼下接她,比送孩子放学还轻松。”他说这话时嘴角带笑,又有些酸楚,好像那些曾经需要提前安排的大团圆突然变成可以随时发生的小相聚。这时候隔壁水果摊老板插句话:“这样才叫一家人嘛,说走就走。”
乐购节现场简直是另一个世界,各色帐篷排成长龙,从广西桂林带来的柚子堆成小山,从新疆喀什运来的核桃油闪着金光,还有西藏林芝蜂蜜散发甜香。一支民族歌舞队正在表演,小伙子的靴子踩得木板咚咚响,小姑娘裙摆飞扬,人群中有人举起手机拍视频,也有人干脆伸手试吃百色芒果片。一个抱娃的妈妈凑到“嘉有选”平台展台前,用微信扫二维码加入小程序,她对工作人员说自己平常喜欢网购农产品,但总怕质量参差,“如果这个平台靠谱,我每个月都买”。工作人员递给她一杯河源绿茶,让她现场尝味,再解释怎么从产地直接送货,“我们卖的不只是东西,还有信任”。
逛累的人坐在人行道石阶上歇脚,有老人拿出纸扇慢慢摇,有孩子舔冰棍滴得到处都是水珠。我遇到几个来自江西赣州的小伙,他们背包塞满辣椒酱瓶子,其中一个告诉我这是帮扶协作地区特产,在深圳卖挺受欢迎,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找到稳定客户。“短期助农容易,但长期富民才难,”他说完耸耸肩,又跑去帮同伴搬箱子。这句实话让我想起主办方强调的话——消费帮扶要长效,要让这些产品真正融入城市家庭,而不是一次性的热闹。
黄昏时候,人潮稍微退去,但仍有人提袋拎箱往外走。有个父亲牵着女儿经过我的身边,小女孩拖拉一步停下来盯住新疆葡萄干摊位,那眼神简直像发现宝藏。他父亲笑骂一句“快走”,但还是掏钱买了一包塞给她,说留作明天早餐。这些细微动作,比任何宣传标语都更能说明这种活动如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它不是单纯展示,而是在潜移默化改变消费习惯,把远方带进厨房,把陌生变成熟悉。
临近结束的时候,一个穿白衬衫的小伙正整理剩余商品,他告诉我今天销量不错,而且不少顾客加了微信打算之后继续购买。“其实我们也希望借机推广当地旅游资源,”他指向背景板上的风景照片,包括百色梯田、西藏雪山、新疆胡杨林,“如果大家因为喜欢我们的食品而想去看看原产地,那就是双赢”。他的声音被远处传来的鼓声盖住,但意思已经清楚:消费与文旅结合,可以让产业链更稳、更广。
这一整天,从舞狮礼炮,到巴士启动,再到商业街热闹与帐篷飘香,都串联出一种很具体又温暖的发展图景:交通线缩短的是距离,也是心理落差;市场摊延伸的是经济链,也是情感纽带。当晚离开南头古城时,我看到最后几辆跨境巴士驶入夜色,它们灯光稳稳照亮前方道路,让深港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继续安静而坚定地交织。而这样的步伐,如果持续下去,会把“双城生活”的概念真正落实为每天可触摸、可品尝、可记忆的一部分,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两点连接,而是一条充满故事与温度的日常路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