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刚买一个半月的阿维塔,在停车场里突然就给自己办了个火化仪式,还顺手拉上了旁边的7辆宝马奥迪当陪葬品。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心态爆炸。但最骚的操作来了,厂家阿维塔连夜调查,然后一脸无辜地摊开手说:各位,查清楚了,起火点在副驾,但我们的电池包、电机、电控,那都是好好的,一点毛病没有。
坏了,菜了,这比电池炸了还哈人。
你得理解这个逻辑。如果官方承认是电池的问题,那事情反而简单了。这就好比一个修仙小说里的高手,大家都知道他的命门是金丹,只要护好金丹,别的都好说。现在所有车企都在卷电池安全,什么弹匣电池、刀片电池,恨不得给电池包上套个金钟罩铁布衫。大家虽然害怕,但至少知道敌人是谁,知道该防哪儿。
阿维塔现在告诉你什么?它说我的金丹固若金汤,我这次暴毙,是因为一根鼻毛突然着火了。
这就不是武侠小说了,这是道诡异仙。一个你根本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攻击,一个你完全无法预料的死法。电池没问题,那是什么有问题?是副驾驶座椅自己觉得天气太冷,想点个火取暖?还是说,车内76.4℃的高温,让某个不知名的塑料件产生了独立的思想,决定重开一局?
未知,才是最大的恐惧。这就等于告诉你,这辆车除了大家严防死守的电池,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炼丹炉”,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突然给你来一场盛大的闪电战。就问你怕不怕?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把车比喻成修仙有点扯,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点那个意思。
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现在最大的焦虑不是续航,而是车里能放什么,不能放什么。以前夏天,最多担心一下仪表台上的香水瓶会不会炸了。现在,我连给我儿子买的放大镜都不敢放车里,生怕太阳光一聚焦,给我整个大活儿。你看,阿维塔APP显示车内76.4度,这温度,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桑拿房。在这种环境下,一瓶矿泉水瓶因为弧度恰好,就能变成一个凸透镜,把阳光聚焦在座椅上,这在物理上是完全可能的。
这就像一个压缩毛巾,看着不起眼,一泡水,砰一下就变大了。车里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在高温这个催化剂下,都可能变成那个引爆一切的“水”。阿维塔说火源在副驾,排除了三电系统,OK,我相信你。但你能不能告诉我,这个炼丹炉里到底放了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才炼出了这么大一团三昧真火?是座椅加热线路短路了?还是某个模块的散热出了BUG?
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出事地点是宁德。宁德是谁?是宁德时代的老家,是全球动力电池的耶路撒冷。在自家圣城搞出这么大动静,还说跟电池没关系,这简直是在说,雷电法王杨永信在自己家被电饭煲给电了,但绝对不是因为他玩电。这是一种行为艺术,充满了后现代的解构主义。
阿维塔现在很尴尬。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一边是财报上的巨额亏损,一年比一年亏得多,亏得三体人看了都想复活过来给他们捐款;一边是发布会上的万丈豪情,董事长王辉大手一挥,未来要搞17款新车,覆盖所有车型,仿佛明天就要统一车圈。
这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打法,在当下的汽车市场,其实是常态。不发疯,不成活。销量要涨,就得拿配置和价格去自爆,去搞极限施压。阿维塔06、07把价格打到20万内,确实是把销量这条命给续上了,今年1到8月销量蹭蹭涨。但这种高速狂奔,必然会带来问题。
最好的例子就是开餐厅,你想快速扩张,最好的手段不是研究菜品,是直接疯狂开分店,用规模淹死对手。但厨子就那么多,品控必然跟不上。今天这家店盐放多了,明天那家店菜没洗干净。对于阿维...哦不,对于这家连锁餐厅来说,这都是可以接受的“运营成本”。但对于吃到那盘没洗干净的菜的顾客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这次自燃,就是阿维塔端上来的那盘没洗干净的菜。别扯淡了!赶紧查清楚公布啊!
讲真,我现在去商场停地库都下意识找个角落,生怕旁边是个不认识的新势力大哥。你根本不知道他为了卷赢,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省了哪些成本,埋了哪些雷。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品牌玄学。有些品牌,它就是有光环的。奔驰漏油了,车主还得坐在引擎盖上哭才能维权,但转头下一款车照样卖爆。特斯拉车机死机了,摄像头对着车主猛拍,粉丝会告诉你“这才是智能汽车的真实体验,你不懂”。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信仰,是社交货币。
但阿维塔,讲真,还没到那个段位。它现在最大的本钱,就是长安、华为、宁德时代这三块金字招牌背书带来的“靠谱”预期。现在,这个“靠谱”的根基,被一把来路不明的火给烧出了一个大洞。
虽然官方说会全力协助处理,减少车主损失。是是是,这都是标准公关话术。钱肯定是要赔的,毕竟烧了人家7辆豪车,不赔钱霞浦县的父老乡亲能答应吗?但这不仅仅是钱的事。这是信心问题。是所有潜在用户和现有车主心里的一根刺。
这件事的最终结论,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阿维塔最后查出是座椅线路问题,还是车主放了什么东西,在公众认知里,这个等式已经悄然建立:阿维塔 = 会无缘无故着火的车。想要抹掉这个印象,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比再亏损几十个亿还要大。
所以,这起火灾的最终教训是什么?是提醒所有车企安全是底线吗?是说品控比扩张更重要吗?
不,都不是。
真正的结论是,当下的新能源车圈,已经卷到连“自燃”这种事都开始变得稀松平常了。大家关注的不再是“烧不烧”,而是“烧得好不好看”、“烧完之后公关稿写得漂不漂亮”。这才是最可怕的。当所有人对一场灾难习以为常时,那才是真正的灾难。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现在看来,有些车企真的在这么干。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