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头可真是上演了一出好戏,热闹程度不亚于黄金档的连续剧。
这事儿的主角,一边是风头正劲、主打高科技和家庭牌的理想汽车,另一边是咱们国家造了几十年大车的实力派,东风柳汽乘龙卡车。
本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企业,却因为一场发布会上的碰撞测试,给结结实实地“怼”到了一起,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把这来龙去脉给您捋得清清楚楚,看看这场“巅峰对决”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门道。
这事儿得从7月29号那天说起。
理想汽车开了一场盛大的新车发布会,主角是他们的新款SUV,理想L8。
发布会上,为了展示自家新车有多安全、多结实,理想汽车放了一个大招,现场播放了一段触目惊心的碰撞测试视频。
视频里,一辆两吨多重的理想L8,以一个特定的角度,撞向了一辆块头大得多的乘龙中卡,那卡车光是自重就快八吨了。
视频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理想L8虽然也受损了,但最关键的驾驶舱部分,尤其是那个叫A柱的承重结构,居然挺住了,车门也能打开,看起来非常“硬气”。
理想汽车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你们看,我们的车连大卡车都能扛得住,安全性能绝对是顶级的,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当时现场和网上看直播的人,估计第一反应都是“哇塞,这车真牛!”。
可大伙儿冷静下来一琢磨,就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对味儿了。
小轿车撞大卡车,这不就跟鸡蛋碰石头一个道理吗?
这是咱们老百姓开车上路最基本的常识,也是物理规律。
怎么视频里这“鸡蛋”看起来还挺硬朗,连个裂缝都瞧不真切?
这里头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很快,就有懂行的网友把这事儿的底给揭开了。
原来,给理想汽车做这次碰撞测试的机构,叫做“中国汽研”。
这个名字听起来特别官方,特别权威,对吧?
但关键就在这儿,咱们国家汽车界有两个名字特别像的权威机构,一个叫“中汽研”,一个就是这个“中国汽研”。
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性质完全不同。
咱们先说“中汽研”,它的全称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有关部门直属的单位。
您可以把它理解成咱们国家汽车行业的“最高法院”和“出题老师”。
它负责制定各种汽车行业的规章制度,管理汽车产品能不能上市的目录,还有咱们经常听说的那个C-NCAP碰撞测试,也就是给市面上所有车进行统一标准的安全“大考”,就是它来办的。
它的特点是权威、公正、一视同仁。
再说这次给理想做测试的“中国汽研”,全称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您看清楚了,名字后面带个“股份有限公司”,这就说明它是一家企业,是要在市场上做生意、挣钱的。
它的服务对象就是各大汽车厂家。
说白了,它就像一个“技术服务外包公司”。
车企是甲方,可以花钱委托它来做各种测试。
比如理想汽车这次,就可以跟它说:“我想做一个我的车撞卡车的测试,碰撞角度要这样,速度要这样,你帮我把场地、设备都准备好,按照我的要求撞一下,然后给我出一份报告。”中国汽研就按照甲方的要求把活儿干了。
这下您明白了吧?
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展示的这个碰撞,并不是国家统一标准的“高考”,而是理想自己出钱、自己设计题目、请“中国汽研”这个“私教”来执行的一场“模拟考”。
这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出一个漂亮的分数,好拿出来给消费者看,证明自己是“学霸”。
这本身在商业上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理想汽车把它包装成了一个客观、公正的科学验证,这就有点误导消费者了。
你不能拿自己开小灶的成绩,去和全国统考的难度相提并论啊。
这事儿还没完,就在理想汽车因为这个“定制”测试陷入争议,不知道该怎么跟公众解释的时候,被当成“道具车”的东风柳汽乘龙卡车,出手了。
8月2号,乘龙卡车那边没多说废话,就发了一张海报,上面简简单单八个字:“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
好家伙,这八个字一出来,简直是四两拨千斤,一下子就打在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这一招实在是太高明了。
首先,它站在了所有道路使用者的立场上,特别是千千万万的卡车司机。
对于他们来说,每天在路上奔波,最大的心愿就是平平安安地把货送到,安安全全地回家。
活着,是他们一切奋斗和理想的基础。
这句话充满了人文关怀,一下子就赢得了大众的共鸣。
其次,它巧妙地把“理想”这个词一语双关,直接对理想汽车发起了灵魂拷问。
意思就是说,你理想汽车天天讲你的科技理想、家庭理想,但你把安全当成营销的噱头,这种做法是不是脱离了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在“活着”这个最朴素的真理面前,你那些花里胡哨的“理想”还站得住脚吗?
乘龙卡车的这一波反击,没有去纠缠碰撞角度、车头结构这些技术细节,而是直接从价值观和公众常识的层面,对理想汽车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
它代表的是传统制造业那种脚踏实地、质量为本的朴素精神,对上了互联网新贵那种擅长讲故事、玩流量的营销思维。
结果显而易见,当高科技的叙事碰上了老百姓最基本的情感和常识,一下子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理想汽车就非常被动了。
一个本来想用来证明自己强大的营销事件,结果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如果大大方方承认这只是一次极限条件下的内部测试,再道个歉,可能事情也就过去了。
但理想汽车选择了沉默和嘴硬,这反而让公众的疑虑和反感越来越深。
这也让人想起了前不久理想MEGA那款车遇到的“风水”风波,同样是因为在营销和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和文化心理,导致口碑和销量大受影响。
这说明,造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市场、对人心、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安全,是所有汽车品牌不可触碰的底线,它是一种承诺,一份责任。
当安全被拿来当成可以随意设计的营销噱头时,伤害的不仅仅是品牌的信誉,更是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牌最根本的信任。
全部评论 (0)